妻子离世后我敲瓦盆歌唱看破生死变守住人心
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海洋中,关于“生死”这一主题的探讨并不多见,儒家学派甚至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然而,就像道家的思想一样坦然对待生死的大多数人,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几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存在,他作为漆园的小吏,对楚庄王三次的盛情邀请都以坦然拒绝来回应。
在那个追求功名和权力的时代,避世已经成为道家的一种生活状态。通过与世俗关系不妥协的构成,道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恬淡虚无,抱元守一”的隐士状态。生命的起源和终结
《庄子·至乐》讲述了一个违背人伦礼仪的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后,他朋友惠子前来吊唁,但刚到门口就听到庄子敲着瓦盆唱歌,一副喜悦洋溢的样子。惠子不解且有些生气,便问他,你妻子辛勤照顾你陪伴你这么大半辈子,她现在过世了,你难过也不算,还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神情严肃地放下瓦盆,对老友说,其实我又怎么不难过呢?只是想想,从没有生命到有形体,再由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这种变化,不就是四季周而复始变化一样吗?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值得伤心呢?
按照现代科学观点,我们的人类诞生是精子的结合,而死亡则是脏器衰竭。但在古代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大多事情都归咎于鬼神。而尤其是在生死面前,在古代,它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儒家的诸多典籍,也制定了繁缛礼节规范丧事肃穆。
但正如《故事新编》中的孔孟之役,那些规则只不过是一层层外衣,将内心深处真正的情感掩盖起来。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超脱这些规则的人,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文人的境界才会更加高远。
因此,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中回望那些先贤们对于生的态度时,我们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这个世界所束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超越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那是一份力量,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理解深刻的心灵,是一份让后人敬仰、学习和传承下去的心灵财富。
所以,无论这条道路如何曲折崎岖,它总会引领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因为这里面的哲理永远不会陈旧,那份超脱永远不会褪色,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并且坚持走下去。那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就在这条路上行走,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看到不同的风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