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与玄静先生道家的两位鼻祖故事
在茅山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经过了数百年。到了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离开了茅山,致使经法的传授断续,不幸散落无遗。李含光请求离京,返回茅山祖居,将经法搜集起来,并重振道业,使上清派圣地再次焕发光彩。后来,又有他的传人。
李含光是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的人。他二十一代祖父叫李弘,是曾任江夏太守,为避王莽之乱而迁居至晋陵(广陵),因此成为了广陵人。本姓弘,因为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所以改姓为李。家世尊儒,他的父亲李孝威号贞隐生生,对黄老之术精通,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
他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的公元682年,当时只有十八岁,就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去拜访了江都的李先生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住宿,然后移居嵩山修道达二十余年。
当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从师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在那里,一看就说:“你真是一位玉清境之客呵!”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不久,玄宗召他到洛阳询问修道之事,他们谈话间,玄宗十分感叹地说:“我见到含光,就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
玄宗又问及金鼎之事,含光回荅说:“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这句话深得玄宗喜爱,因此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司马承祯的传道事业。他居住在阳台观期间非常勤奋,但后来感到茅山道教的经法和秘箓几乎失去了踪迹,有些甚至已不复存在。这促使他称病辞谢皇帝,并乞请回到茅山,以便重新整理这些失落的事物。在此之前,他曾三次拒绝皇帝召见,只因希望能专心修炼。
最终,在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他奉命入京,而每次会面前,都要斋戒沐浴。但即便如此,他也坚持称病辞谢,最终成功获得皇帝允许返回茅山。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即恢复和发展上清派的重要性,这项任务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而使得上清派再度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此外,他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禁止采捕鱼猎,以及任何吃腥的人都不准进入他的所在地等,以确保人们能够保持纯洁的心灵,从而更好地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