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问世考无欲则刚的自然道教特征
《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无欲则刚的自然道教特征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后,经历了多次修订,最早的版本出现在乾隆年间,由邵志琳整理并收录在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以“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为题。邵志琳指出,这个本子来源于苏州吴氏抄本,并载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说明。
据记载,在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到了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交与张爽庵汇辑,该年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书。
潘易庵自称:“忆自戊申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同盟七人,再拜而受。”然而,这七人扶乩团体解散后,不久又重新组建。在康熙壬申孟夏旬,有四日值纯阳圣祖证道之辰,又有一次扶鸾举动,即是承认了新一代的法师身份。而这一次新的扶乩团体中,有屠宇庵、庄惺庵为师父辈,而张爽�安、潘真庞、李时任、冯返任和许凝任为徒弟辈。
此时潘易庿已去世,但他的序言仍然被视为扶乩降笔之作。至于康熙壬申编辑《金华宗旨》的缘起,则由屠宇泷在其序言中有所说明:“今岁仲夏孝悌明王忽奉帝敕来降重提旧时宗旨。”
关于潘易泷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进行考辨。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华宗旨》中, 潘易泷、刘度泷、许深泷和顾旦初都署“净明嗣派”。然而,《神霄侍宸谭长真(谭处端)真人宗旨垂示》却说他们另有一个名叫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
从别的文献来看,我们得知潘静观即潜入清风观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这表明他可能是一位深入研究和实践儒学与道家的学者,也可能是一位同时兼具儒家和道家的知识背景的人物。他还曾与李颎交游,是一位文化交流活动中的重要人物。
北京图书馆藏有的《悟真妙门约》,题“晋陵谷 道人潘静观注”,显示出了他对这些经典注疏的贡献。此外,他还曾参与过一些地方文化活动,如常州圆妙观的重建工作,以及与龚百药共同研讨有关仙鉴源流的问题。这一切都反映了他是一个具有广泛兴趣和丰富知识的人物,同时也证明了他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黄老思想有着深刻理解。
总结来说,无欲则刚这个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内心世界中的平衡状态,即不被外界诱惑而保持内心清澈,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信念。在自然环境下,更显得如此重要,因为它要求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或争取超越自身能力范围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以达到最优化的情况。这正是无欲则刚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黄老思想的一个核心价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