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执一探索太乙金华宗旨与自然景观中的道派特征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的道教思想体系的形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追求。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太乙金华宗旨》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本,该版本收录在他增辑重编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
据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并交与张爽庵汇辑。该年吕祖又在常州红梅阁降笔。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书。
潘易庵等七人于康熙戊申所得吕祖降示虽然各有笔录,但当时并未汇辑成书。而后来这个七人扶乩团体解散了。屠宇庵、庄惺庵,与一些人,又组成了一个扶乩团体。在这个新的扶乩团体中,屠宇庵、庄惺庵为师父辈,而张爽庶、潘真匀、李子继、冯返匀复继之者也。
关于潘易庵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作些考辨。在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华宗旨》中,他们署“净明嗣派”。然而,《神霄侍宸谭长真》(谭处端)真人宗旨垂示,则谓潘易匀等人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
从别的文献中,我们得知,潘静观即潘易匀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此外,还有其他证据表明潘静观是一位深入研究道教经典的人,他对《悟真》、《参同》、《阴符》、《清静》诸经都有注疏。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道德经妙门约》,题“晋陵(常州古称之一)为谷道人潘静观注”,由顾日融约出。这部作品显示了潘静观对于 道教文化 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观中的扶乩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仰实践,这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记忆,也是现代学者探讨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个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