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道家经典集中老子学说于自然之中
《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道家经典集中老子学说于自然之中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成书后,经历了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的本子,收录在他增辑重编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邵志琳称他的本子“出自苏门(即苏州)吴氏抄本”。该本载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说明。
据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交与张爽庵汇辑。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书。
潘易庵(又名潘乾德)《序》称:“忆自戊申(1668)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七人辈份也不同。潘易庿辈份较高,而屠宇庿、许深庿辈份较低。
关于康熙壬申编辑《金华宗旨》的缘起,有必要作些考辨。在康熙壬申年新出的乩文,与昔日潘易庿等七人扶乩团体所录乩文相结合,便形成了新的版块。这一过程中,不仅包括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而且涉及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他们对于道教文化的兴趣和追求使得这一地区成为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中心。
至于潘易庿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作些考辨。在邵志琳整理本《太乙金华宗旨》中,都署“净明嗣派”,然而书中所载神霄侍宸谭长真真人宗旨垂示,则谓潘易布等人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
从其他文献记载来看,我们得知,这一地区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中心。在清初,大儒李颙曾于康熙九年应常州知府骆锺麟的邀请前往常州讲学,当地学者名流纷纷与其交游,而潘静观亦与之有诗歌唱和。此外,还有一部著名文献——曹廷俊、曹廷彦合著的《道德经妙门约》,其中提到了一位名叫谷道人的 潘静观,他对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如 《悟真》、《参同》、《阴符》、《清静》,都有注疏。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流动,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精神现象的一种体现。而这种精神现象,又深刻地融入到了自然环境之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界限的心灵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