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有谁这位乃是辩证逻辑的宗师李筌
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其思想新颖、论述奇异。尤其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为后来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论观开辟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贡献。
嵩山岩洞得《阴符》,骊山老母说玄义 李筌,以号达观子为称,是陇西(今甘肃)人,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他曾任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再后入为郎中。在隐居中的时候,他好神仙之术,与方术相辅相成。一日,在嵩山虎口岩,他得到了《皇帝阴符经》一本,此经素书朱漆,并盛装玉匣,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年代久远,该传本已然糜烂,因此李筌抄写下来,但经过数千遍仍未完全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至骊山下,他遇到了一位形貌古怪的老母。她头顶挽着高髻四围发下垂,看似与常人不同。这位老母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她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在旁听后十分惊异,便向她请教此经出处和意义。老母回应:“我接受此经已三元六周甲子了,你这位少年是从哪里得到的?”李筌恭敬地向她叩首,将他所得此经时间和地点告知老母。
老母见状,对他颧骨贯穿生门命门齐于日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德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便将丹砂书写符箓,一令挂拐杖端让他跪受。此刻,那个年轻的道士正是在四十五岁那一年,当面临巨大的危险。而就在这一瞬间,那位神秘女子便消失无踪,只留给他的麦饭几升,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顿饭,从此再也不食用凡物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筌担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他具有将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代文学家,有作《太白阴经》十卷及撰《中台志》十卷等作品。当时,由于受到奸相排挤,他的地位并未显扬,最终选择隐退访道,而关于他的去向则成谜。
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他留下的多部著作,如:《阴符经注疏》、《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各一卷,以及另外几部更广泛影响人们的心灵世界——《阃外春秋》(二十卷)、《太白阴经》(十卷)、以及对孙武兵法进行注释的大作——《孙子注》(二卷)。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些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