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道家厉害人物李筌道门论辩大师
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其意新奇,不仅在于人定胜天的天道观,更开创了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的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一日,在嵩山虎口岩得《皇帝阴符经》,素书朱漆,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该传本已糜烂不堪,只能依靠李筌抄写并数千遍仍未解其义理。
后来西游,在骊山下遇一老母,她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穿褴褛衣衫手扶拐杖,其形貌与一般老妇不同。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便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惊异之余,便向老母询问此句出处及意义。老母回荅,说自己接受此经已是三元六周甲子,而这位少年则是在何时、何地得到此经?李筌恭敬地叩首述及自己的所得时间和地点。
老母赞许他的德行,并预言他四十五岁那年将面临巨大危险。便拿出丹砂书写符箓,一道挂在拐杖端,让李筌跪受。这符箓乃是为保护他。在讲述《阴符经》义理时,她指出该经分为三个部分:演说道、演说法、演说术;每部分各百字,是内外兼修,对待神仙抱一之道、中富国安民之法、下强兵战胜之术,都需内心机巧合人事。这些精微至要,不但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也非孙吴韩白足以奇致。
因此,《阴符经》的使用者,如用得通则称“至人”,如用得法则称“贤人”,如用得术则称“正人”。识分不同,不同等级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传授给有基础的人,则可以成为师傅,没有基础的人只能作为门徒。而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这违背了纪律,将会遭受二十本命运夺走,每日诵读七遍可增益心机加长寿岁月,每年的七月七日应撰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可增加寿数。此后,就再也不见到过这位古怪的老母亲,只留下了一碗麦饭,那之后 李筌就再也没有吃过饭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筌曾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他是一位将才大略,同时也擅长文学,有作《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等作品。当时受到奸相李林甫排挤,但最终还是踏上了访道之旅,最终去向不得而知。他的遗作包括《阴符经注疏》、《骊山母传阴符玄义》、《青囊括》等单卷作品,以及多卷版本的《中台志》、《阃外春秋》和《太白阴经》,以及两卷版的《孙子注》。
总结来说,李筌是一位具有高超透天机的大智慧者,他通过入世行为提出深刻的话题,与当代学者进行激烈讨论,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特别主张“虚静至神”的天道观,即不需要实际存在的事物,却能达到最高境界,这种看待世界和宇宙的问题方法,对未来许多哲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