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家巨擘李含光玄静先生的传奇人生
在茅山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数百年之久。到了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远离茅山,致使经法传授断缺,散落无遗。李含光乞请离京,返归茅山祖居,搜集经法,重振道业,使上清派圣地又光耀于世。
李含光,本姓弘,为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而改姓。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号贞隐生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在唐高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出生,他十八岁时,有志于道教,从师于江都李先生。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道达二十年。
后来,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从师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在那里,他深受司马承祯的影响,并且得到了玄宗的认可和重用。当时的一位名叫张守节的人曾说:“玄静先生真乃天下第一大德。”由此可见,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多么巨大。
然而,不幸的是,当时许多真经秘箓已经散失,只剩下一部分残余。而这些残余也渐渐地开始流失,最终导致了上清派的大衰落。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了他的追求。他回到故乡广陵江都,对那些流失的真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搜集工作,并最终成功将它们重新收集起来,这对于恢复和发展上清派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认为《玉函經》、《靈寶經》等古籍可能并非真正存在,而仅仅是后人编纂,但对这类说法不敢苟同,因为根据历史记载,上述书籍确实存在,而且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如若这些书籍不是真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人为了寻找它们而付出了生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关于《玉函經》、《靈寶經》的记载都是准确无误,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在那个时代,它们确实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情报来源之一。这一点,可以通过考察当时其他史料以及相关文献来进一步证实其真伪。
总之,无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都不能否认的是,那个时代对于知识与智慧渴望极强,同时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与未知领域探索也有着浓厚兴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能够看到那么多关于这个故事的小说、戏剧或者其他形式艺术作品出现,以及人们对这些故事仍然保持着浓厚兴趣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