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草书欣赏李白古风诗卷
王宠草书欣赏李白古风诗卷 25.3X310cm,书法图片20张,上海朵云轩藏
明代中期的书坛以吴门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陈淳(1483-1544)、王宠(1494-1533)最为著名,他们生活在同时代、同地域,在书法艺术方面都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为书史上一奇观。这四人中,祝允明、陈淳书风以劲健放纵见长,文徵明、王宠书风偏于劲健工稳。所同者在“劲健”,用笔讲求力度,结体尚端正,即使祝、陈的狂草亦难脱此风。其中祝、文二人虽学通魏晋、唐宋,但受黄山谷影响较重,祝之草、文之行皆脱胎于山谷,无山谷之温文尔雅,但大开大合处亦可称道。陈淳出于文徵明而颠逸放纵以成自家面目,端庄逊于文而姿态过之。王宠用心魏晋,宋后习气稍少,相比于前三人,个性不足却韵致为高。
王宠,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苏州人。他一生仕途失意,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此草书《李白诗卷》。书于戊子(1528)正月十六日,时王宠三十五岁。作品宽二十五点三厘米,长三百一十厘米,为朵云轩藏品。内容为李白五古四首,诗境旷远高迈,意接鬼神,极尽造景抒情之能事。王宠此时书风已自成面目,行笔从容自在,笔势飞动,气脉流畅。落款中称“闲写李翰林杂作”,可见为心手两畅之合作。王宠此作为其草书中之精品,既可作为研究王宠书法之珍贵资料,又可作为学习二王书法之借鉴,他学习王羲之之得(如法严意放)与失(如实多虚少,稍显板滞),对于今天学习书法的人都极具启示意义。
明代中期的书坛以吴门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陈淳(1483-1544)、王宠(1494-1533)最为著名,他们生活在同时代、同地域,在书法艺术方面都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为书史上一奇观。这四人中,祝允明、陈淳书风以劲健放纵见长,文徵明、王宠书风偏于劲健工稳。所同者在“劲健”,用笔讲求力度,结体尚端正,即使祝、陈的狂草亦难脱此风。其中祝、文二人虽学通魏晋、唐宋,但受黄山谷影响较重,祝之草、文之行皆脱胎于山谷,无山谷之温文尔雅,但大开大合处亦可称道。陈淳出于文徵明而颠逸放纵以成自家面目,端庄逊于文而姿态过之。王宠用心魏晋,宋后习气稍少,相比于前三人,个性不足却韵致为高。
王宠,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苏州人。他一生仕途失意,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此草书《李白诗卷》。书于戊子(1528)正月十六日,时王宠三十五岁。作品宽二十五点三厘米,长三百一十厘米,为朵云轩藏品。内容为李白五古四首,诗境旷远高迈,意接鬼神,极尽造景抒情之能事。王宠此时书风已自成面目,行笔从容自在,笔势飞动,气脉流畅。落款中称“闲写李翰林杂作”,可见为心手两畅之合作。王宠此作为其草书中之精品,既可作为研究王宠书法之珍贵资料,又可作为学习二王书法之借鉴,他学习王羲之之得(如法严意放)与失(如实多虚少,稍显板滞),对于今天学习书法的人都极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