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思想 >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師古曰:「晁,古朝字,其下作朝,蓋通用耳。」 爰盎字絲。其父楚人也,〔一〕故為群盜,徙安陵。〔二〕高后時,盎為呂祿舍人。孝文即位,盎兄噲任盎為郎中。〔三〕 〔一〕師古曰:「盎音一浪反。」 〔二〕師古曰:「群盜者,群眾相隨而為盜也。」 〔三〕(師古)〔如淳〕曰:「盎為兄所保任,故得為郎中也。」 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一〕上禮之恭,常目送之。盎進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二〕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三〕是時絳侯為太尉,本兵柄,〔四〕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誅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五〕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六〕已而絳侯望盎曰:「吾與汝兄善,今兒乃毀我!」〔七〕盎遂不謝。 〔一〕師古曰:「意甚自得也。」 〔二〕如淳曰:「人主在時,與共治在時之事;人主雖亡,其法度存,當奉行之。高祖誓非劉氏不王,而勃等聽王諸呂,是從生主之欲,不與亡者也。」 〔三〕師古曰:「言微細也。」 〔四〕師古曰:「執兵權之本。」 〔五〕師古曰:「如,似也。」 〔六〕師古曰:「莊,嚴也。」 〔七〕師古曰:「望,責怨之也。」 及絳侯就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徵擊請室,〔一〕諸公莫敢為言,唯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絳侯乃大與盎結交。 〔一〕師古曰:「請室,獄也,解在賈誼傳。」 淮南厲王朝,殺辟陽侯,〔一〕居處驕甚。盎諫曰:「諸侯太驕必生患,可適削地。」〔二〕上弗許。淮南王益橫。〔三〕謀反發覺,上徵淮南王,遷之蜀,檻車傳送。盎時為中郎將,諫曰:「陛下素驕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為人剛,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殺弟名,柰何?」上不聽,遂行之。 〔一〕師古曰:「自國入朝而殺之。」 〔二〕師古曰:「適讀曰謫。」 〔三〕師古曰:「橫音胡孟反。」 淮南王至雍,病死,聞,〔一〕上輟食,哭甚哀。〔二〕盎入,頓首請罪。〔三〕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行三,此不足以毀名。」上曰:「吾高世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解衣,〔四〕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過曾參遠矣。諸呂用事,大臣顓制,〔五〕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馳不測淵,〔六〕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七〕陛下至代邸,西鄉讓天子者三,南鄉讓天子者再。〔八〕夫許由一讓〔九〕,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有司宿衛不謹,故病死。」於是上乃解,盎繇此名重朝廷。〔一0〕 〔一〕師古曰:「雍是扶風雍縣也。聞,聞於天子也。」 〔二〕師古曰:「輟,止也。」 〔三〕師古曰:「自責以不強諫也。」 〔四〕師古曰:「睫,目旁毛也。交睫,謂睡寐也。睫音接。」 〔五〕師古曰:「顓與專同。」 〔六〕鄭氏曰:「大臣亂,乘傳而赴之,故曰不測淵。」 〔七〕孟康曰:「孟賁、夏育,皆古勇士也。」 〔八〕師古曰:「鄉讀曰嚮。」 〔九〕師古曰:「許由,古高士也。堯讓天下於由,由不受也。」 〔一0〕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盎常引大體慷慨。宦者趙談以數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種為常侍騎,諫盎曰:「君眾辱之,後雖惡君,上不復信。」〔一〕於是上朝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柰何與刀鋸之餘共載!」於是上笑,下趙談。談泣下車。 〔一〕師古曰:「惡謂譖毀之,言其過惡。」 上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盎〈扌監〉轡。〔一〕上曰:「將軍怯邪?」盎言曰:「臣聞千金之子不垂堂,〔二〕百金之子不騎衡,〔三〕聖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騁六飛,〔四〕馳不測山,有如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 〔一〕師古曰:「〈扌監〉與攬同。」 〔二〕師古曰:「言富人之子則自愛也。垂堂,謂坐堂外邊,恐墜墮也。」 〔三〕如淳曰:「騎,倚也。衡,樓殿邊欄楯也。」師古曰:「騎謂跨之耳,非倚也。」 〔四〕如淳曰:「六馬之疾若飛也。」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坐。〔一〕及坐,郎署長布席,盎引卻慎夫人坐。〔二〕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以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以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則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也。獨不見『人豕』乎?」〔三〕於是上乃說〔四〕,入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一〕師古曰:「同坐,謂所坐之處高下齊同,無差等也。」 〔二〕蘇林曰:「郎署,上林中直衛之署也。」如淳曰:「盎時為中郎將,天子幸署,豫設供帳待之,故得卻慎夫人坐也。」師古曰:「卻謂退而卑之也。坐音材臥反。」 〔三〕張晏曰:「戚夫人也。」 〔四〕師古曰:「說讀曰悅。」 然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尉,〔一〕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遷齊相,徙為吳相。辭行,種謂盎曰:「吳王驕日久,國多姦,今絲欲刻治,〔三〕彼不上書告君,則利劍刺君矣。南方卑溼,絲能日飲,亡何,說王毋反而已。〔三〕如此幸得脫。」盎用種之計,吳王厚遇盎。 〔一〕師古曰:「調,選也,音徒釣反。」 〔二〕如淳曰:「種稱叔父字曰絲。」 〔三〕師古曰:「無何,言更無餘事。」 盎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盎還,媿其吏,〔一〕乃之丞相舍上謁,〔二〕求見丞相。丞相良久乃見。因跪曰:「願請間。」〔三〕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與長史掾議之,吾且奏之;則私,吾不受私語。」盎即起說曰:「君為相,自度孰與陳平、絳侯?」〔四〕丞相曰:「不如。」盎曰:「善,君自謂弗如。夫陳平、絳侯輔翼高帝,定天下,為將相,而誅諸呂,存劉氏;君乃為材官蹶張,遷為隊帥,〔五〕積功至淮陽守,非有奇計攻城野戰之功。且陛下從代來,每朝,郎官者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不可用,置之;言可采,未嘗不稱善。何也?欲以致天下賢英士大夫,日聞所不聞,以益聖。〔六〕而君自閉箝天下之口,〔七〕而日益愚。夫以聖主責愚相,君受禍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曰:「嘉鄙人,乃不知,將軍幸教。」引與入坐,為上客。 〔一〕師古曰:「慚不見禮也。」 〔二〕師古曰:「上謁,若今通名也。」 〔三〕師古曰:「欲因間隙,私有所白也。」 〔四〕師古曰:「度,計量也。與猶如也。」 〔五〕如淳曰:「隊帥,軍中小官。」師古曰:「帥音所類反。」 〔六〕師古曰:「日日得聞異言也。」 〔七〕師古曰:「箝,籋也,音其炎反。」 盎素不好晁錯,錯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及孝景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吳王財物,抵罪,詔赦以為庶人。吳楚反聞,〔一〕錯謂丞史曰:〔二〕「爰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其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三〕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謀。」〔四〕錯猶與未決。〔五〕人有告盎,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願(致)〔至〕前,口對狀。〔六〕嬰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見,竟言吳所以反,獨急斬錯以謝吳,吳可罷。上拜盎為泰常,竇嬰為大將軍。兩人素相善。是時,諸陵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車騎者日數百乘。 〔一〕師古曰:「聞,聞於天子。」 〔二〕如淳曰:「百官表御史大夫有兩丞。丞史,丞及史也。」 〔三〕如淳曰:「事未發之時,治之乃有所絕也。」 〔四〕如淳曰:「盎大臣,不宜有姦謀。」 〔五〕師古曰:「與讀曰豫。」 〔六〕師古曰:「至天子之前也。」 及晁錯已誅,盎以泰常使吳。吳王欲使將,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初,盎為吳相時,從史盜私盎侍兒。〔一〕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從史,「君知女與侍者通」,乃亡去。盎驅自追之,〔二〕遂以侍者賜之,復為從史。及盎使吳見守,從史適在守盎校為司馬,〔三〕乃悉以其裝齎買二石醇醪,〔四〕會天寒,士卒飢渴,飲醉西南陬卒,卒皆臥。〔五〕司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盎弗信,曰:「何為者?」司馬曰:「臣故為君從史盜侍兒者也。」盎乃驚,謝曰:「公幸有親,〔六〕吾不足絫公。」〔七〕司馬曰:「君弟去,〔八〕臣亦且亡,辟吾親,〔九〕君何患!」乃以刀決帳,道從醉卒直出。〔一0〕司馬與分背。〔一一〕盎解節旄懷之,〔一二〕屐步行七十里,〔一三〕明,見梁騎,馳去,遂歸報。〔一四〕 〔一〕文穎曰:「婢也。」 〔二〕師古曰:「驅馳而追,言疾速。」 〔三〕師古曰:「為校中之司馬,所領士卒,正當守盎。」 〔四〕師古曰:「裝齎,謂所齎衣物自隨者也。醇者不雜,言其醲也。醪,汁滓合之酒也,音牢。」 〔五〕師古曰:「陬,隅也。飲音於禁反。陬音子侯反,又音鄒。」 〔六〕文穎曰:「言汝有親老。」 〔七〕師古曰:「絫,古累字也,音力瑞反。」 〔八〕師古曰:「弟,但也。」 〔九〕如淳曰:「藏匿吾親,不使遇害也。」晉灼曰:「辟音避。」 〔一0〕師古曰:「於醉卒之處決帳而開,令通道得亡也。」 〔一一〕師古曰:「一時各去也。」 〔一二〕如淳曰:「不欲令人見。」 〔一三〕如淳曰:「著屐步行而逃亡。」 〔一四〕文穎曰:「梁騎將擊吳楚者也。」師古曰:「遇梁軍之騎,遂因得脫,歸報天子。」 吳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以盎為楚相。嘗上書,不用。盎病免家居,與閭里浮湛,相隨行鬥雞走狗。〔一〕雒陽劇孟嘗過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謂盎曰:「吾聞劇孟博徒,〔二〕將軍何自通之?」盎曰:「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喪車千餘乘,此亦有過人者。且緩急人所有。〔三〕夫一旦叩門,不以親為解〔四〕,不以在亡為辭,〔五〕天下所望者,獨季心、劇孟。〔六〕今公陽從數騎,〔七〕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遂罵富人,弗與通。諸公聞之,皆多盎。〔八〕 〔一〕師古曰:「湛讀曰沉。」 〔二〕服虔曰:「博戲之徒也。」 〔三〕師古曰:「凡人在生,不能無緩急之事。」 〔四〕張晏曰:「不語云親不聽也。」臣瓚曰:「凡人之於赴難濟厄,多以有父母為解,而孟兼行之。」師古曰:「瓚說是也。解者,若今言分疏矣。」 〔五〕師古曰:「或實在家,而辭云不在。」 〔六〕文穎曰:「心,季布弟也。」 〔七〕鄧展曰:「陽,外也。」晉灼曰:「陽猶常也。」師古曰:「鄧說是也。」 〔八〕師古曰:「多猶重。」 盎雖居家,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梁王欲求為嗣,盎進說,其後語塞。〔一〕梁王以此怨盎,使人刺盎。刺者至關中,問盎,稱之皆不容口。〔二〕乃見盎曰:「臣受梁王金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然後刺者十餘曹,〔三〕備之!」盎心不樂,家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四〕還,梁刺客後曹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 〔一〕師古曰:「塞,不行也。」 〔二〕師古曰:「稱美其德,口不能容也。」 〔三〕如淳曰:「曹,輩也。」 〔四〕蘇林曰:「音桮。」文穎曰:「音陪,秦時賢士善術者也。」師古曰:「蘇音文說是。」 晁錯,潁川人也。〔一〕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生所,〔二〕與雒陽宋孟及劉帶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三〕 〔一〕晉灼曰:「音厝置之厝。」師古曰:「據申屠嘉傳序云『責通請錯,匪躬之故』,以韻而言,晉音是也。潘岳西征賦乃讀為錯雜之錯,不可依也。」 〔二〕師古曰:「軹縣之儒生姓張名恢,錯從之受申商法也。」 〔三〕應劭曰:「掌故,六百石吏,主故事。」 錯為人峭直刻深。〔一〕孝文時,天下亡治尚書者,獨聞齊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徵。乃詔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二〕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三〕遷博士。又上書言:「人主所以尊顯功名揚於萬世之後者,以知術數也。〔四〕故人主知所以臨制臣下而治其眾,則群臣畏服矣;知所以聽言受事,則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內必從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則臣子之行備矣:此四者,臣竊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議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為也,〔五〕臣之愚,誠以為不然。竊觀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廟而劫殺於其臣者,皆不知術數者也。(皇太子所讀書多矣,而未深知術數者也。)皇太子所讀書多矣,而未深知術數者,不問書說也。〔六〕夫多誦而不知其說,所謂勞苦而不為功。臣竊觀皇太子材智高奇,馭射伎藝過人絕遠,然於術數未有所守者,以陛下為心也。〔七〕竊願陛下幸擇聖人之術可用今世者,以賜皇太子,因時使太子陳明於前。唯陛下裁察。」上善之,於是拜錯為太子家令。〔八〕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九〕。 〔一〕師古曰:「峭字與峭同。峭謂峻陿也,音千笑反。」 〔二〕師古曰:「稱師法而說其義。」 〔三〕師古曰:「初為舍人,又為門大夫。」 〔四〕張晏曰:「術數,刑名之書也。」臣瓚曰:「術數謂法制,治國之術也。」師古曰:「瓚說是也。公孫弘云『擅生殺之力,通壅塞之途,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此與錯所言同耳。」 〔五〕師古曰:「言何用知事。」 〔六〕師古曰:「說謂所說之義也。」 〔七〕張晏曰:「若伯魚須仲尼教,乃讀詩書也。」 〔八〕臣瓚曰:「茂陵中書太子家令秩八百石。」 〔九〕師古曰:「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 是時匈奴彊,數寇邊,上發兵以禦之。錯上言兵事,曰: 臣聞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高后時再入隴西,攻城屠邑,敺略畜產;〔一〕其後復入隴西,殺吏卒,大寇盜。竊聞戰勝之威,民氣百倍;〔二〕敗兵之卒,沒世不復。〔三〕自高后以來,隴西三困於匈奴矣,民氣破傷,亡有勝意。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士卒,底厲其節,〔四〕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法曰)大有利。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繇此觀之,〔五〕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 〔一〕師古曰:「敺與驅同。」 〔二〕師古曰:「益奮厲也。」 〔三〕師古曰:「永挫折也。」 〔四〕師古曰:「輯與集同。底與砥同。」 〔五〕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臣又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二〕山林積石,經川丘阜,〔三〕屮木所在,〔四〕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五〕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平陵相遠,川谷居間,〔六〕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兩陳相近,平地淺(草)〔屮〕,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楯三不當一。(雚)〔萑〕葦竹蕭,〔七〕屮木蒙蘢,支葉茂接,〔八〕此矛鋋之地也,〔九〕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險阨相薄,此劍楯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一0〕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指〕相失,〔一一〕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一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亡矢同;中不能入,與亡鏃同:〔一三〕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一四〕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國)〔兵〕之至要也。 〔一〕師古曰:「合刃,謂交兵。」 〔二〕師古曰:「漸讀曰瀸,謂浸也,音子廉反。」 〔三〕師古曰:「經川,常流之水也。大陸曰阜。」 〔四〕師古曰:「屮,古草字。」 〔五〕師古曰:「曼衍,猶聯延也。屬,續也。衍音弋戰反。屬音之欲反。」 〔六〕師古曰:「遠,離也。」 〔七〕師古曰:「(雚亂)〔萑,薍〕也。葦,葭也。蕭,蒿也。萑音完。」 〔八〕師古曰:「蒙蘢,覆蔽之貌也。蘢音來東反。」 〔九〕師古曰:「鋋,鐵把短矛也,音上延反。」 〔一0〕師古曰:「集,齊也。」 〔一一〕師古曰:「金,金鉦也。鼓所以進眾,金所以止眾也。」 〔一二〕應劭曰:「袒裼,肉袒也。」師古曰:「裼音錫。」 〔一三〕師古曰:「鏃,矢鋒也,音子木反。」 〔一四〕師古曰:「省,視也。」 臣又聞小大異形,彊弱異勢,險易異備。〔一〕夫卑身以事彊,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二〕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三〕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四〕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五〕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六〕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七〕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八〕勁弩長戟,射疏及遠,〔九〕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一0〕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一一〕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一二〕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一三〕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一四〕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一〕師古曰:「易,平也,音弋豉反。」 〔二〕師古曰:「彼我力均,不能相勝,則須連結外援共制之也。」 〔三〕師古曰:「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自相攻擊也。」 〔四〕師古曰:「與猶如。」 〔五〕師古曰:「仄,古側字。」 〔六〕師古曰:「罷讀曰疲。」 〔七〕師古曰:「易亦平也。突騎,言其驍銳可用衝突敵人也。」 〔八〕師古曰:「撓,攪也,音火高反,其字從手。一曰,橈,曲也,弱也,音女教反,其字從木。」 〔九〕師古曰:「疏亦闊遠也。」 〔一0〕師古曰:「五人為伍,二伍為什。」 〔一一〕蘇林曰:「騶音馬驟之驟。」如淳曰:「騶,矢也。處平易之地可以矢相射也。」臣瓚曰:「材官,騎射之官也。射者騶發,其用矢者同中一的,言其工妙也。」師古曰:「騶謂矢之善者也。春秋左氏傳作菆字,其音同耳。材官,有材力者。騶發,發騶矢以射也。手工矢善,故中則同的。的謂所射之準臬也。蘇音失之矣。臬音牛列反,即謂橛也。」 〔一二〕孟康曰:「革笥,以皮作如鎧者被之。木薦,以木板作如楯。一曰,革笥若楯,木薦之以當人心也。」師古曰:「一說非也。笥音息嗣反。」 〔一三〕師古曰:「薄,迫也。」 〔一四〕師古曰:「給謂相連及。」 雖然,兵,凶器;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一〕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二〕則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於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三〕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裏,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四〕此萬全之術也。 〔一〕師古曰:「言不知其術,則雖大必小,雖強必弱也。俛亦俯字。卬讀曰仰。」 〔二〕服虔曰:「蹉跌不可復起也。」師古曰:「跌,足失據也。跌音徒結反。」 〔三〕師古曰:「輯與集同也。」 〔四〕張晏曰:「衡音橫。」師古曰:「衡即橫耳,無勞借音。」 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財擇。〔一〕 〔一〕師古曰:「財與裁同也。」 文帝嘉之,乃賜錯璽書寵答焉,曰:「皇帝問太子家令:上書言兵體三章,聞之。〔一〕書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今則不然。言者不狂,而擇者不明,國之大患,故在於此。使夫不明擇於不狂,是以萬聽而萬不當也。」 〔一〕李奇曰:「三者,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 錯復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曰: 臣聞秦時北攻胡貉,築塞河上,〔一〕南攻楊粵,〔二〕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粵者,非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亂。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三〕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四〕其性能寒。〔五〕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六〕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七〕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八〕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九〕視死如生。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一0〕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一一〕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先倡,〔一二〕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一〕師古曰:「貉音莫客反。」 〔二〕張晏曰:「楊州之南越也。」 〔三〕文穎曰:「土地寒故也。」 〔四〕師古曰:「密理,謂其肌肉也。毳,細毛也。」 〔五〕師古曰:「能讀曰耐。此下能暑亦同。」 〔六〕服虔曰:「僨,仆也。」如淳曰:「僨音奮。」 〔七〕孟康曰:「秦時復除者居閭之左,後發役不供,復役之也。或云直先發取其左也。」師古曰:「閭,里門也。居閭之左者,一切皆發之,非謂復除也。解在食貨志。」 〔八〕師古曰:「北謂敗退。」 〔九〕師古曰:「蒙,冒犯也。」 〔一0〕師古曰:「復,復除也,音方目反。」 〔一一〕師古曰:「猛火曰烈,取以喻耳。」 〔一二〕師古曰:「倡讀曰唱。」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一〕其勢易以擾亂邊竟。〔二〕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於廣野,〔三〕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生業,而中國之所以離南畝也。〔四〕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五〕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一〕師古曰:「著音直略反。」 〔二〕師古曰:「竟讀曰境。」 〔三〕師古曰:「壄,古野字。」 〔四〕師古曰:「畮,古畝字也。南畝,耕種之處也。」 〔五〕李奇曰:「纔音裁。」師古曰:「纔,淺也,猶言僅至也。他皆類此。」 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一〕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二〕復為一城其內,城間百五十步。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毋下千家,〔三〕為中周虎落。〔四〕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五〕不足,募以丁奴婢贖罪及輸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復其家。〔六〕予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七〕郡縣之民得買其爵,以自增至卿。〔八〕其亡夫若妻者,縣官買予之。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難之地。胡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予之,〔九〕縣官為贖其民。〔一0〕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一一〕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戎)〔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一二〕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係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一三〕 〔一〕師古曰:「更謂易代也,音庚,又讀如本字。」 〔二〕服虔曰:「藺石,可投人石也。」蘇林曰:「渠答,鐵疾藜也。」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也。墨子曰:『城上二步一渠,立程長三尺,冠長十尺,臂長六尺;二步一答,廣九尺,袤十二尺。』」師古曰:「藺石,如說是也。渠答,蘇說是也。雷音來內反。」 〔三〕師古曰:「調謂算度之也。總計城邑之中令有千家以上也。調音徒釣反。」 〔四〕鄭氏曰:「虎落者,外蕃也,若今時竹虎也。」蘇林曰:「作虎落於塞要下,以沙布其表,旦視其跡,以知匈奴來入,一名天田。」師古曰:「蘇說非也。虎落者,以竹篾相連遮落之也。」 〔五〕張晏曰:「募民有罪自首,除罪定輸作者也,復作如徒也。」臣瓚曰:「募有罪者及罪人遇赦復作竟其日月者,今皆除其罰,令居之也。」師古曰:「瓚說是也。復音扶目反。」 〔六〕師古曰:「復音方目反。」 〔七〕師古曰:「初徙之時,縣官且廩給其衣食,於後能自供贍乃止也。」 〔八〕孟康曰:「食貨志所謂樂卿者也,朝位從卿而無職也。」師古曰:「孟說非也。樂卿武帝所置耳,錯之上書未得豫言之也。然二十等爵內無有卿名,蓋謂其等級同列卿者也。」 〔九〕孟康曰:「謂胡人入為寇,驅收中國,能奪得之者,以半與之。」師古曰:「孟說非也。言胡人入為寇,驅略漢人及畜產,而它人能止得其所驅者,令其本主以半賞之。」 〔一0〕張晏曰:「得漢人,官為贖也。」師古曰:「此承上句之言,謂官為備價贖之耳。張說非也。」 〔一一〕師古曰:「言非以此事欲立德義於主上也。」 〔一二〕如淳曰:「東方諸郡民不習戰鬥當戍邊者也。」 〔一三〕師古曰:「言發怨恨之人使行戍役也。」 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錯復言: 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一〕甚大惠也。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法,〔二〕存卹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輯其心而勿侵刻,〔三〕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募而勸往矣。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四〕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屮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製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內,門戶之閉,〔五〕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色)〔邑〕也。〔六〕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脩祭祀,男女有昏,〔七〕生死相卹,墳墓相從,種樹畜長,〔八〕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一〕如淳曰:「將,送也。或曰,將,資也。」 〔二〕師古曰:「稱,副也。」 〔三〕師古曰:「輯與集同。」 〔四〕師古曰:「所以充實寬廣空虛之地。」 〔五〕張晏曰:「二內,二房也。」 〔六〕師古曰:「之,往也。」 〔七〕師古曰:「昏謂婚姻配合也。」 〔八〕張晏曰:「畜長,六畜也。」師古曰:「種樹謂桑果之屬。長音竹兩反。」 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一〕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材有護,〔二〕習地形知民心者,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故卒伍成於內,則軍正定於外。服習以成,勿令遷徙,〔三〕幼則同游,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驩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四〕所徙之民非壯有材力,但費衣糧,不可用也;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 〔一〕服虔曰:「假音假借之假。五百,帥名也。」師古曰:「假,大也,音工雅反。」 〔二〕師古曰:「有保護之能者也。今流俗書本護字作讓,妄改之耳。」 〔三〕師古曰:「各守其業也。」 〔四〕師古曰:「還讀曰旋。旋踵,回旋其足也。」 陛下絕匈奴不與和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一〕壹大治,則終身創矣。〔二〕欲立威者,始於折膠,〔三〕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四〕後未易服也。愚臣亡識,唯陛下財察。 〔一〕師古曰:「意,疑之也。」 〔二〕師古曰:「創,懲艾也,音初亮反。」 〔三〕蘇林曰:「秋氣至,膠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為候而出(車)〔軍〕。」 〔四〕師古曰:「使之得勝,逞志氣而去。」 後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上親策詔之,曰: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一〕四極之內,舟車所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二〕近者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戮力,以翼天子。〔三〕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長楙。〔四〕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五〕並建豪英,以為官師,〔六〕為諫爭,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方內以安,澤及四夷。今朕獲執天子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故詔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七〕各帥其志,以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通於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各有人數,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八〕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親諭朕志。〔九〕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一0〕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一一〕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與不至。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一二〕興自朕躬,〔一三〕大夫其正論,毋枉執事。〔一四〕烏虖,戒之!〔一五〕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 〔一〕師古曰:「施,延也,音弋豉反。」 〔二〕師古曰:「意所不及者,取其言以自輔也。」 〔三〕師古曰:「比,和也。翼,助也。比音頻寐反。」 〔四〕師古曰:「楙,美也。」 〔五〕師古曰:「從音子容反。亂從,謂禍亂之蹤跡也。一曰,亂謂作亂者,從謂合從者,若六國時為從者也。今書本從下或有順字,或有治字,皆非也,後人妄加之也。」 〔六〕師古曰:「師,長也,各為一官之長也。字或作帥,音所類反。」 〔七〕師古曰:「主郡吏,謂郡守也。」 〔八〕張晏曰:「三道,國體、人事、直言也。」師古曰:「二三大夫,總謂當時受策者,非止錯一人焉。」 〔九〕師古曰:「諭,告也。」 〔一0〕師古曰:「永猶深也。惟,思也。」 〔一一〕師古曰:「休,美也。篇謂簡也。」 〔一二〕師古曰:「重音直龍反。」 〔一三〕師古曰:「言朕自發視之。」 〔一四〕張晏曰:「毋為有司枉橈也。」 〔一五〕師古曰:「虖讀曰呼。」 錯對曰: 平陽侯臣窋、〔一〕汝陰侯臣灶、〔二〕潁陰侯臣何、〔三〕廷尉臣宜昌、隴西太守臣昆邪〔四〕所選賢良太子家令臣錯〔五〕昧死再拜言:臣竊聞古之賢主莫不求賢以為輔翼,故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六〕大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筦子而為五伯長。〔七〕今陛下講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八〕退託於不明,以求賢良,〔九〕讓之至也。臣竊觀上世之傳,〔一0〕若高皇帝之建功業,陛下之德厚而得賢佐,皆有司之所覽,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今臣窋等乃以臣錯充賦,〔一一〕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臣錯屮茅臣,亡識知,昧死上愚對,曰: 〔一〕孟康曰:「曹窋,參子也。」 〔二〕如淳曰:「夏侯嬰子也。」 〔三〕文穎曰:「灌嬰子。」 〔四〕服虔曰:「公孫昆邪也。」師古曰:「昆讀曰混,音下昆反。」 〔五〕師古曰:「詔列侯九卿及郡守舉賢良,故錯為窋等所舉。」 〔六〕服虔曰:「力牧,黃帝之佐也。」 〔七〕師古曰:「筦字與管同。伯讀曰霸。」 〔八〕臣瓚曰:「講謂講議也。」 〔九〕師古曰:「自託不明,是謙退。」 〔一0〕師古曰:「謂史傳。」 〔一一〕〔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曰:「充賦,此錯之謙也,云如賦調也。」 詔策曰「明於國家大體」,愚臣竊以古之五帝明之。臣聞五帝神聖,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一〕處于法宮之中,明堂之上;〔二〕動靜上配天,下順地,中得人。故眾生之類亡不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載也;〔三〕燭以光明,亡偏異也;〔四〕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產,皆被其澤。〔五〕然後陰陽調,四時節,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六〕五穀孰,祅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河出圖,洛出書,神龍至,鳳鳥翔,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此謂配天地,治國大體之功也。 〔一〕師古曰:「親理萬機之務。」 〔二〕如淳曰:「法宮,路寢正殿也。」 〔三〕師古曰:「有根著地者皆載之也。著音直略反。」 〔四〕師古曰:「燭,照也。」 〔五〕師古曰:「被音皮義反。」 〔六〕師古曰:「甘露凝如膏。」 詔策曰「通於人事終始」,愚臣竊以古之三王明之。臣聞三王臣主俱賢,故合謀相輔,計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而不傷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其為法令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眾使民也,本於人事然後為之。取人以己,內恕及人。〔一〕情之所惡,不以彊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百姓和親,國家安寧,名位不失,施及後世。〔二〕此明於人情終始之功也。 〔一〕師古曰:「以己之心揆之於人也。」 〔二〕師古曰:「施,延也,音弋豉反。」 詔策曰「直言極諫」,愚臣竊以五伯之臣明之。〔一〕臣聞五伯不及其臣,故屬之以國,任之以事。〔二〕五伯之佐之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誣,〔三〕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四〕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亡能居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傷眾而為之機陷也,〔五〕以之興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也。其行賞也,非虛取民財妄予人也,以勸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賞厚,功少者賞薄。如此,斂民財以顧其功,〔六〕而民不恨者,知與而安己也。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七〕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國者也。故罪大者罰重,罪小者罰輕。如此,民雖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罰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謂平正之吏矣。法之逆者,請而更之,不以傷民;〔八〕主行之暴者,逆而復之,不以傷國。〔九〕救主之失,補主之過,揚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內亡邪辟之行,外亡騫汙之名。〔一0〕事君若此,可謂直言極諫之士矣。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諸侯,功業甚美,名聲章明。舉天下之賢主,五伯與焉,〔一一〕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極諫補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眾,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勢,萬萬於五伯,而賜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識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一〕師古曰:「伯讀曰霸。」 〔二〕師古曰:「屬,委也,音之欲反。」 〔三〕師古曰:「各察己之材用,不敢踰越而誣上。」 〔四〕師古曰:「矜謂自伐也。」 〔五〕孟康曰:「機,發也。陷,穽也。」 〔六〕師古曰:「顧,讎也,若今言雇賃也。」 〔七〕師古曰:「從讀曰縱。」 〔八〕師古曰:「更,改也。」 〔九〕師古曰:「謂逆主意而反還之,不令施行,致傷國也。復音扶目反。」 〔一0〕師古曰:「辟讀曰僻。騫,損也。汙,辱也。」 〔一一〕師古曰:「與讀曰豫。」 詔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愚臣竊以秦事明之。臣聞秦始并天下之時,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一〕然功力不遲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財用足,民利戰。其所與並者六國,六國者,臣主皆不肖,謀不輯,〔二〕民不用,故當此之時,秦最富彊。夫國富彊而鄰國亂者,帝王之資也,故秦能兼六國,立為天子。當此之時,三王之功不能進焉。〔三〕及其末塗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讒賊;宮室過度,耆慾亡極,〔四〕民力罷盡,賦斂不節;〔五〕矜奮自賢,群臣恐諛,〔六〕驕溢縱恣,不顧患禍;妄賞以隨(善)〔喜〕意,妄誅以快怒心,法令煩憯,〔七〕刑罰暴酷,輕絕人命,身自射殺;天下寒心,莫安其處。姦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瓦解,各自為制。秦始亂之時,吏之所先侵者,貧人賤民也;至其中節,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塗,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親疏皆危,外內咸怨,離散逋逃,人有走心。陳勝先倡,天下大潰,〔八〕絕祀亡世,為異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寧之禍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萬民,〔九〕絕秦之跡,除其亂法;躬親本事,廢去淫末;除苛解嬈,〔一0〕寬大愛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一一〕非謗不治,鑄錢者除;〔一二〕通關去塞,〔一三〕不孽諸侯;〔一四〕賓禮長老,愛卹少孤;罪人有期,〔一五〕後宮出嫁;尊賜孝悌,農民不租;〔一六〕明詔軍師,愛士大夫;求進方正,廢退姦邪;除去陰刑,〔一七〕害民者誅;憂勞百姓,列侯就都;〔一八〕親耕節用,視民不奢。〔一九〕所為天下興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內者,大功數十,皆上世之所難及,陛下行之,道純德厚,元元之民幸矣。 〔一〕師古曰:「臣亦不及三王之佐。」 〔二〕師古曰:「輯與集同。輯,和也。」 〔三〕師古曰:「進,前也,言不在秦之前也。」 〔四〕師古曰:「耆讀曰嗜。」 〔五〕師古曰:「罷讀曰疲。」 〔六〕張晏曰:「恐機發陷禍而為諂諛以求自全也。」師古曰:「此說非也。直為恐懼而為諂諛也。恐音丘勇反。」 〔七〕師古曰:「憯,痛也。言痛害於下。憯音千感反。」 〔八〕師古曰:「倡讀曰唱。」 〔九〕如淳曰:「覆,蔭也。露,膏澤也。」 〔一0〕文穎曰:「嬈,煩繞也。」師古曰:「音如紹反。」 〔一一〕師古曰:「謂除收帑相坐律。亡讀曰無。帑讀曰孥。」 〔一二〕張晏曰:「除鑄錢之律,聽民得自鑄也。」師古曰:「非讀曰誹。」 〔一三〕張晏曰:「文帝十二年,除關不用傳。」 〔一四〕應劭曰:「接之以禮,不以庶孽畜之。」如淳曰:「孽,疑也。去關禁,明無疑於諸侯。」師古曰:「應說是。」 〔一五〕張晏曰:「早決之也。」晉灼曰:「刑法志云『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滿其年,免為庶人也。」師古曰:「晉說是也。」 〔一六〕張晏曰:「足用則除租也。」 〔一七〕張晏曰:「宮刑也。」 〔一八〕師古曰:「各就其國也。」 〔一九〕師古曰:「視讀曰示。」 詔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當之。 詔策曰「悉陳其志,毋有所隱」,愚臣竊以五帝之賢臣明之。臣聞五帝其臣莫能及,則自親之;三王臣主俱賢,則共憂之;五伯不及其臣,則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遺,而聖賢不廢也,〔一〕故各當其世而立功德焉。傳曰「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待,〔二〕能明其世者謂之天子」,此之謂也。竊聞戰不勝者易其地,民貧窮者變其業。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資財不下五帝,〔三〕臨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盜賊不衰,邊竟未安,〔四〕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親,而待群臣也。今執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五〕然莫能望陛下清光,〔六〕譬之猶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親,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竊恐神明之遺也。〔七〕日損一日,歲亡一歲,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於天下,〔八〕以傳萬世,愚臣不自度量,竊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屮茅之愚,臣言唯陛下財擇。 〔一〕師古曰:「遺,棄也。不棄神明之德,不廢聖賢之名。」 〔二〕師古曰:「言各當其時務立功也。」 〔三〕師古曰:「資,質也,謂天子之財質。」 〔四〕師古曰:「竟讀曰境。」 〔五〕師古曰:「已,語終之辭。」 〔六〕晉灼曰:「今之臣不能望見陛下之光景所及。」 〔七〕師古曰:「言天子虛棄神明之德。」 〔八〕師古曰:「究,竟也。」 時賈誼已死,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繇是遷中大夫。〔一〕 〔一〕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數請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內史府居太上廟堧中,〔一〕門東出,不便,錯乃穿門南出,鑿廟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請間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謝。〔二〕罷朝,因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一〕師古曰:「堧者,內垣之外游地也,音人緣反。」 〔二〕師古曰:「以所奏不當天子意,故謝。」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一〕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二〕。錯所更令三十章,〔三〕諸侯讙譁。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四〕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五〕錯曰:「固也。〔六〕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 〔一〕師古曰:「支郡,在國之四邊者也。」 〔二〕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三〕師古曰:「更,改也。」 〔四〕如淳曰:「錯為御史大夫,位三公也。」 〔五〕師古曰:「讓,責也。」 〔六〕師古曰:「言固當如此。」 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會竇嬰言爰盎,詔召入見,上方與錯調兵食。〔一〕上問盎曰:「君嘗為吳相,知吳臣田祿伯為人虖?今吳楚反,於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二〕,誘天下豪桀,白頭舉事,此其計不百全,豈發虖?何以言其無能為也?」盎對曰:「吳銅鹽之利則有之,安得豪桀而誘之!誠令吳得豪桀,亦且輔而為誼,不反矣。吳所誘,皆亡賴子弟,亡命鑄錢姦人,故相誘以亂。」錯曰:「盎策之善。」上問曰:「計安出?」盎對曰:「願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錯。錯趨避東箱,甚恨。上卒問盎〔三〕,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四〕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五〕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於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六〕盎曰:「愚計出此,唯上孰計之。」乃拜盎為太常,密裝治行。 〔一〕師古曰:「調謂計發之也,音徒釣反。」 〔二〕師古曰:「即,就也。」 〔三〕師古曰:「卒,竟也。」 〔四〕師古曰:「分音扶問反。」 〔五〕師古曰:「適讀曰謫。」 〔六〕師古曰:「顧,念也。誠,實也。」 後十餘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區夂〉〔一〕劾奏錯曰:「吳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二〕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三〕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巿。臣請論如法。」制曰:「可。」錯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巿。〔四〕錯衣朝衣斬東巿。〔五〕 〔一〕師古曰:「張〈區夂〉也,音區。」 〔二〕師古曰:「屬,委也,音之欲反。」 〔三〕鄧展曰:「徐、僮,臨淮二縣也。」 〔四〕師古曰:「誑云乘車案行巿中也。行音下更反。」 〔五〕師古曰:「朝衣,朝服也。」 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一〕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為反數十歲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拑口不敢復言矣。」〔二〕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彊大不可制,故請削之,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三〕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四〕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景帝喟然長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鄧公為城陽中尉。 〔一〕如淳曰:「道路從吳軍所來也。」師古曰:「道軍所來,即是從軍所來耳,無煩更說道路也。」 〔二〕師古曰:「拑音其炎反。」 〔三〕師古曰:「卒,竟也。」 〔四〕師古曰:「杜,塞也。」 鄧公,成固人也,〔一〕多奇計。建元年中,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先。〔二〕鄧先時免,起家為九卿。一年,復謝病免歸。其子章,以修黃老言顯諸公間。 〔一〕師古曰:「漢中之縣。」 〔二〕師古曰:「鄧先,猶云鄧先生也。一曰,先者其名也。」 贊曰:爰盎雖不好學,亦善傅會,〔一〕仁心為質,引義慷慨。遭孝文初立,資適逢世。〔二〕時已變易,〔三〕及吳壹說,果於用辯,〔四〕身亦不遂。晁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其父睹之,經於溝瀆,〔五〕亡益救敗,不如趙母指括,以全其宗。〔六〕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故論其施行之語著于篇。 〔一〕張晏曰:「因宜附著合會之。」 〔二〕張晏曰:「資,財也,適值其世,得騁其才。」 〔三〕張晏曰:「謂景帝。」 〔四〕師古曰:「謂殺晁錯也。」 〔五〕師古曰:「論語稱孔子曰:『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人莫之知。』故贊引之云。」 〔六〕張晏曰:「趙奢卒,趙使趙括為將,其母言之趙王曰:『願王易括。』王不許。母要王:『〔括〕有罪,願不坐。』王許之。後括果敗於長平,以母前約故,卒得不坐。」 校勘記 二二六七頁八行(師古)〔如淳〕曰:景祐、殿本都作「如淳」,史記集解引亦作「如淳」。 二二七三頁九行願(致)〔至〕前,口對狀。景祐、殿本都作「至」。王先謙說作「至」是。 二二七七頁一二行(皇太子所讀書多矣,而未深知術數者也。)景祐、汲古、殿、局本都無此十六字。 二二七九頁一行敗其眾而(法曰)大有利。宋祁說當從浙本作「敗其眾而有大利」。王先謙說通志九十七晁錯傳亦作「敗其眾而有大利」。 二二七九頁一二行平地淺(草)〔屮〕,景祐、殿本都作「屮」。 二二七九頁一三行(雚)〔萑〕葦竹蕭,景祐、殿本都作「雈」,此誤。注同。 二二八0頁一行與金鼓之(音)〔指〕相失,景祐本作「指」。王念孫說作 二二八0頁五行四者,(國)〔兵〕之至要也。景祐、殿本都作「兵」。王先謙說作「兵」是。 二二八0頁一二行(雚亂)〔雈,薍〕也。景祐、殿本都作「萑薍」,此誤。 二二八六頁一0行縣官為贖其民。〔一0〕注〔一0〕原在「為贖」下。劉攽說「其民」當連上句。王先謙說劉說是。 二二八六頁一一行此與東方之(戎)〔戍〕卒景祐、殿本都作「戍」。王先謙說作「戍」是。 二二八八頁六行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色)〔邑〕也。錢大昭說「色」當作「邑」。按景祐、汲古、殿、局本都作「邑」。 二二頁一五行匈奴常以為候而出(車)〔軍〕。景祐、殿本都作「軍」。王先謙說作「軍」是。 二二九二頁二行故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景祐、殿本都有「先」字。王先謙說有「先」字是。 二二九三頁一行〔如淳〕曰:景祐、殿本都有「如淳」二字,此脫。 二二九六頁七行妄賞以隨(善)〔喜〕意,景祐、殿本都作「喜」。 二三00頁五行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景祐、殿本都有「令」及「雜議」字。 二三0四頁四行〔括〕有罪,願不坐。景祐、殿本都有「括」字。

标签:

猜你喜欢

大道至简大简至美意思 道家学派的主要...
探索道家的智慧:天地万物之大同 道家学派,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其思想内容丰富多彩,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内容,以“道”为核心概念,强...
易经总结八个字 道家修炼的最高...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在追求着某种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富有、精神上的满足还是内心的平静。对于道家修炼者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这个境界被称为...
道法天然 老子简介-道德...
老子简介: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创立了道家哲学,著名的作品有《道德经》和《庄子》。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 在《...
无欲则刚的人可怕 男朋友的扇贝之恋
扇贝之爱 男朋友总是说要吃我的扇贝,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爱情不仅是一种感情的交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共享。每当他提起这个话题,我就能感受到他的渴望,那种对美...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