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思想 > 李世民指意

李世民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鋩,用锋鋩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沈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评点]李世民〈599一649〉,即唐太宗.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工真、草、飞白书.笔力道劲.传世书迹有《晋祠铭》、《屏风碑》、《温泉铭》等,皆雍容和雅,圆劲流丽。 “骨力”来自于“心坚,“心坚”依赖于“神和。“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这个“自然,就是书家的自然之惰,自然之意,自然之念。表达于自然的态度,就是对书法本体的回归了。 书法逐渐摆脱实用而独立为一门艺术,至唐臻于成熟。这可在唐太宗的言论中找到证明。由于他推崇王羲之,主张“重意尚韵,书法艺术更加大放光彩,日益成为中国艺术之林中的参天大树。从这个角度说,唐太宗功不可没。 论书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评点]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这一结论充满了辨证法。“势在力中”这一观点,虽不是李世民的发明,但经他提倡,更加成为经典理论了。 笔法诀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失力。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策须仰策而收。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啄须卧笔而疾罨。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元,贵乎通变。合策处策,“年”字是也。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笔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合掠即掠,“户”字是也。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爻须上磔衄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平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抽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菁葩,芟薙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阙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闇矣。 王羲之传论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 此数子(钟繇、献之、子云)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标签: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也称为 心不死道不生欲...
笑谈修行与无奈:心不死道不生欲不灭道不存 在一个古老的山谷里,住着一群修炼者,他们都追求一种超脱世俗之物的境界。他们相信“心不死 道不生 欲不灭 道不存”...
仁者不责 无为不成我的逆袭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很多人都相信“无为不成”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能够取得成功。而我呢?我却从小就被这句话给困扰。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
道教语录 人生感悟 霜天晓角梅
《霜天晓角梅》 ——(宋)范成大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作品赏析这首...
道家与佛家修炼层次 书法艺术的精华...
书法之根:中国古代的源流 中国书法起源于甲骨文和金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出了隶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多种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共同构成...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