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图书 开成石经唐代通行的楷体书法
石质图书 开成石经—唐代通行的楷体书法
在中国文化史上,把经典著作刊刻于石碑上,叫做“刻经”。刻经具有双重的文化价值:其一,在印刷术尚未诞生之前,对印刷技术的生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二,在装订成册的书籍尚未问世之前,对于完整地保存古代典籍,校对文字错漏,其意义和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上,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不久,董卓即进入洛阳,《熹平石经》旋即遭到灭顶之灾。60年后的曹魏政权仿照《熹平石经》的模式,于正始年间又刻制了大名鼎鼎的《正始石经》。
[唐]《开成石经》(局部)。
将诸家经典刻于石板上,历史上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和《开成石经》等三次.每一次
总是使用那个时代认为最正统的字体来书写刻成的。《开成石经》也不例外,除标题之外.文都是使用唐代通行的楷书字体.
第三次大规模刊刻的儒家经典,是唐文宗开成年间的所谓《开成石经》。据《旧唐书·文宗纪》及《郑覃传》等文献记载,《开成石经》先由国子祭酒郑覃于太和元年(827年)创议并主持,太和九年开雕,开成二年(837年)雕成。也是鉴于“经籍讹谬,博士相沿”,故“召宿儒奥学,校定元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开成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万字,用石114方。与前两次石经一样石版都是两面刻文,工程极其宏大浩繁。
《开成石经》堪称是中国最重大的石质图书,加上清代补刻的《孟子》,足成十三经之数,成为存世最早且最完整的儒家经典刻石。存放《开成石经》的地方被称为石质图书馆。此经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开成石经》刻成后,总结了前几次惨遭破坏的经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大规模的建筑馆、亭、台、阁,予以挡风遮雨。早在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了确保《开成石经》永存于世,大宋王朝就建立了西安碑林。
自宋代之后,历代都有专门的机构予以维护。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开成石经》的问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开成石经》是用唐代的正规楷书书写的,但不是当时楷书的时风,书体在欧、虞之间。从其书法水平上来看,似乎不是什么名家的作品。据说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人用楷书花费了大约七年的时间写成。这种字体虽然在书法艺术水平上没有多少价值,但对宋代时在木板上刻字,似有先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