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喷发 天真罄露颜书三绝与颜氏的忠烈形象
忠义喷发 天真罄露—颜书三绝与颜氏的忠烈形象
书法史上视人之忠、奸而评价其书法水平优劣的例子比比皆是。北宋蔡京原本是个有名的大书家,并得到宋徽宗的赏识。有人说宋四家“苏、黄、米、蔡”之“蔡”当为蔡京,而非蔡襄。只因蔡京奸佞,故其书不为人所重,蔡京就改成蔡襄了。这是最典型的一例。南宋还有秦桧,也是同样的命运。与之有点类似的元代书画家赵松雪、明末清初的王铎,后人对其评价亦有微词。厌其人遂恶其书的事是很正常的。反观颜真卿,其书法所达之境界,确实可与王羲之比肩,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忠臣义士。《新唐书·颜真卿传》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书法超群而又英明烈烈,二者合美,颜真卿在书史上的地位之显赫,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敬仰达到如此高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唐】颇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行草呈迹,用笔草率.不若意而自然生动。元代张宾认为:“告不如书简.书筒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颇真卿在《条侄文稿》中倾注的只是一腔真情,而正是这真情才为世人留下了一份独特而完美的艺术珍品。
颜真卿的书法,虽不能断言是其忠义之气的再现,但可以肯定的是,颜氏书法是受其忠君思想影响的。忠君思想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具体体现的,应该是他著名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和《告伯父文稿》等三帖。此三件行草书手稿被公认为“颜书三绝”。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世人公认《祭侄文稿》是继《兰亭序》后的天下第二行书,更有人誉《祭侄文稿》有过《兰亭序》之处。《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叛军所向披靡。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和他的从兄常山太守颜呆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附近七十余郡纷纷响应。颜呆卿幼子季明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联络。叛军攻陷常山之时,呆卿父子被俘而惨遭杀害。颜真卿随即命人四处寻访呆卿家人下落,结果只从常山携回季明的首骨,躯体不知去向。颜真卿满怀同仇敌汽的义愤,以激昂悲切的心情挥笔写下此祭文。《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进行创作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此幅手稿写得神采飞扬,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生动地反映出作者泼洒时激愤悲壮、不可遏止的情绪。
【清】程瑶田、梁启超跋颇真卿《争座位帖》:
程瑶田(1725-1814年).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兼善书法及文物收藏。程瑶田自少迄老.笃志著述。其学长于涵泳.得其真解,不屑依傍传注。所撰《通艺录》19种、《附录》7种.凡义理、训话、制度、名物、声律、康数.无所不精。
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全名《与郭仆射书》。无书写年代,有人推断书于代宗广德二年。时年颜真卿56岁。《与郭仆射书》是他写给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又的一封书信。他慷慨直言地指责郭英又在安福寺兴道会上竟然藐视大唐礼仪,献媚宦官鱼朝恩,在座位的排列顺序上,把宦官鱼朝恩的位子排在尚书之上,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字里行间横溢着梁然忠义之气,极其充分地体现了颜真卿的忠义思想。与《祭侄文稿》相比较,此帖忠义之气体现得更为突出。用笔、结体、章法等亦随意自如,天真烂漫,淋漓挥洒处,“如挟风雨而行云空.横斜曲直、妙韵叠出者,尤见瑰异。”宋代米带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嚎州刺史文》,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是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诬劫,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在书史上的地位是与他的品质和忠君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的。颜书之所以被后人如此的推祟,原因有二:一、颜真卿书法破“二王”书体,独辟溪径而别开生面。二、由于颜真卿的忠节义迈的气概,历代书评家对颜鲁公书法的评价的同时,更是多谈颜书的忠义、君子之气。在审美导向上,学书者观颜真卿书法便想到其忠君思想。如此历代承传,颜真卿书名则得以远播而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