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子之所以不缠足可能与他们独有的民间艺术相联系这些艺术在自然的背景下生根发芽如山水画织布技艺等它
清朝时期,汉族女子缠足现象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几乎所有的家庭,无论贫富,都让女儿们从小裹起“三寸金莲”。不缠足则会遭到普遍的嘲笑。但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分支,却没有这方面的习俗。那么,为什么客家女子不缠足呢?
客家人自秦朝开始,一直迁徙至南方,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等时代,他们在南宋时形成了特定的群体。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等省。
很多人认为,因为客家先民在迁移时缠足尚未成为风气,所以他们定居后就没有受到影响,这样客家女子得以保留天足,更健康。但这是似是而非。礼教文化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使得缠足逐渐扩散到各个角落,但为何客家的这一习俗并未被接受?实际上,不缠足与客家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有关。
由于多数时间居住在山高林深的地方,生产条件落后且交通闭塞,加之人口密度低下,为了维持生计,全家族成员都要投入劳动中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男一女无法满足生存需求,只有共同耕作才能保证温饱。这也反映出了一首传统歌曲中的情景:“妹在山上割芦箕哥在山下铲草皮”,想象一下一个裹脚的小姑娘怎么能割芦箕呢?
此外,由于明末以来,有些男性前往东南亚经商打工,“下南洋”的都是丈夫,而妻儿留守故乡,那么整个家庭重担自然落到了妇女身上。而《清稗类钞》中提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展示了这种劳动状态,没有余暇进行奢侈或休闲活动。
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在其著作《中国的客家》中写道:“几乎可以说,在客家中的一切粗重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他还描述了市镇上的买卖做者至深山砍柴者,以及建筑屋宇及灰窑瓦窑工作的人都由女性承担。他所见所闻直接表明了女性的地位和她们承受的大量责任。
晚清另一位外国传教士看到当地女子天足,对此感到赞叹称“世界女人最完全无憾”。但这是否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负担,让我们再次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