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什么总爱说上下左右不是东西南北是因为他们的定位感超强就像导航一路开到你家门口
客家人的方位感之谜:从“上下左右”到河流的故事
在梅城,人们说“下大埔”和“下丰顺”,而大埔人和丰顺人则会说“上梅城”。兴宁人和五华人来到梅城时,通常会说“下梅城”。那么,“上”与“下”的含义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这种相对位置与河流的走向紧密相关。
梅州境内河流如同血脉般穿梭,每一条河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中,梅江被视为梅州人的母亲河,全长307千米,它发源于乌突山七星岽,一路沿莲花山北麓自西南向东北穿行至兴宁水口镇汇入琴江,最终在三河坝与汀江合流,通达韩江。
历史上的客家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如今不同县域的人们之间交流往来主要依靠水路进行。溯江称作“上”,顺流叫作“下”,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与“下的由来。而且,无论是沿着哪条主干道移动,都要遵循这一逻辑,不可反过来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便很难再用这些概念表示方向,而改用其他方式比如说:“过”或者“你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各县市区之间的交流走陆路最为便捷,而水路除了运送货物、捕鱼、观光游览外,其它已经不再常见了。但尽管如此,“左”、“右”的概念仍然是指明方向时最常用的两个词,如在对方眼前指示的地方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由于客家人多生活在环境封闭、视野受阻的山区中,“东西南北”的概念几乎派不上了。久而久之,它们就完全被更为直观、更接地气的、“上下左右”所取代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你听到一个客家老翁讲述他的故事时,他总是在谈论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小村庄里的每个角落,那些村庄似乎就在他脚边的一片土地里,而不是远处的一个点。你可以想象,当他提起某个地方时,他可能会抬手指向天空,然后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说:“那儿,那儿。”然后,你会发现自己身处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