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古色今香中国传统建筑之魅力再现
早秋时节,宁都县东山坎镇小源村的美景如画。金黄色的稻穗与翠绿的竹林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风光。在曾氏宗祠改建后的“乡村大学”,家长们在凉爽的环境中享受着纳凉和避暑,而孩子们则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擂鼓,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团队合作能力。在文彦翁祠改建的“村史馆”,四名准大学生深入家族历史研究,汲取奋斗精神。
小源村曾峰泉介绍说:“这里有二十多座宗族祠堂,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建筑,有着四五百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一些祠堂面临倒塌风险。这几年,我们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修缮工作,使得这些老 祠堂不仅恢复了原貌,还被赋予教育、教化、矛盾调解等新的功能。”
宁都是客家民系发祥地之一,是“客家祖地”。境内共有130多个客家姓氏,每个姓氏几乎都建有一处或一座祠堂。据统计,该县拥有祠堂3300余座,这些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已成为宁都的一大特色。不少宗祠还曾是红军驻扎地,对党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赤坎村“龚氏祠堂”——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你会看到报房、发电机等物品陈列,以及讲解员激情洋溢的声音,让你仿佛穿越回那个炮火纷飞年代。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国防教育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将此作为教学点使用。
在保护修缮利用上,宁都县坚持既要保护又要展示,又要整治环境,以达到既保留原貌又符合现代需求的地步。此外,该县还将文物维护与古城保护、小镇建设及乡村振兴相结合,为文物所在地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造,并聘请义务文保人员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对旧址的保护传承利用力度。
现在,小源村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热点,不少家庭开设起民宿,花草环绕房前屋后,让整个村庄变得干净整洁舒适。而近年来,宁都县不断打造“祠堂+文化”阵地,将其作为基层善治场所、文化集散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从而实现了文化聚民悦民惠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此刻,这些老 票古建文化、家风文化和红色文化交融互动,更显出了新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