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毡子文化节穿越时光的暖意织品祭
毡子文化节:穿越时光的暖意织品祭
毡子,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其生产与生活紧密相连。擀毡技艺历经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见证了岁月的沉淀与风土人情。2012年9月15日,在阿拉善的一片草原上,首届毡子文化节悄然绽放,如同一场盛大的祭典,让人们得以亲近这传统工艺的精髓。在那美丽而宁静的地方,牧民们向着来自遥远方地的人们展示了他们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蒙古族擀毡技艺。这次活动,由额旗东风镇额肯查干嘎查牧民照日格图组织承办,是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一个珍贵纪念,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一种期待。自此以后,这个毡子的故事将被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为后来的世代留下了一份难忘的情感和知识。
在这个时代转瞬即逝、社会飞速发展之中,那些曾经用来温暖身躯、保护身体的毛毯,如今已不再频繁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而擀毛这一独特技艺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但在某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一群土尔扈特人依旧坚持使用绵羊秋毛,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将它们抽打成丝,然后铺在骆驼皮上,用来制作新的毛毯。这一过程充满了节奏,每一次抽打都是有规律且有韵味的声音,它如同心跳,是生命力的体现。
照日格图告诉记者:“拉毡也叫抻毡子。”他说,“过去抻每用马或骆驼拉,要有节奏地拉60圈以上,然后就要泼水,使其快速成形,尔后在反向拉动同样次数,一块毛茸就制作完成。”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无数细微之处,从弹毛到铺毛,再到喷水、喷油、撒豆面、卷茬连、洗茬整形晒茬等13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操作。而整个过程中,他们还会唱着擀磨曲,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是在时间长河中的回声一样。
这不是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精神。一块块手工制作出来的小小羊角枕头,或许已经成为过往时光的一段记忆,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却能让我们深刻领略当代人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认可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