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中国特色民居建筑在社会中的独特魅力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古建筑,它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所建成的。这个巨大的围屋,其实是一个拥有1367平方米面积、14.3米高、41.5米长、31.8米宽外墙厚1.45米的客家围屋,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中最为坚固的一座。
在历史上,杨村是个盗贼横行、民风彪悍的地方。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赣粤边际匪患丛生,杨村处于烽烟滚滚的惊恐境况。在这样的背景下,赖福之决定建造一座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高大围屋,这个想法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安全保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和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规划。
“燕翼围”这个名字,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出自《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意思是为子孙筹谋,就像燕子翼护小燕一样;另一种说法认为从上空望去,它就像一只在空中翱翔的大雁;还有一种传言指出,当时曾有钦点探花周玉衡题写了这座围名——“燕翼”,寓意夫妻恩爱。
当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情节,一位仆人为了救主命而牺牲,而主人却逃离了危险。这段往事让赖福之深刻体会到只有靠自己才能保护自己,因此他发誓要兴建更坚固的防御工事。而对于仆人的忠诚,他也没有忘记,在祭祀时先祭仆人后祭祖先,并且他的子孙后来每年农历八月都要祭祀,以此表达他们对这一事件的纪念与感激。
在清乾隆年间,一位叫徐老四的人曾经常来远嫁杨村燕翼圍的姐姐家做客并小住,对其里里外外和生财之道耳闻目睹,并立志日后也要发大财做大屋。他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最终成为关西地区的一个大财主,并在嘉庆三年开始建设自己的新围。他不忘本源,又攀篱笆亲,将18岁女儿嫁给县城六代孙赖锡元为妻。经过29年的苦心经营,他终于营造了一座比原来的更宏大、更精美、更配套的圍屋,但因未能请人命名,所以人们称其为“新圍”。
今天,我看着这些砖木结构方形环形的大门和厅堂,以及层层环通,每层34个房间共计136间房,不禁感慨万千。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历史与文化的声音,每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家族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我仿佛能够听到过去时代的声音,那些声音穿越时间空间,用它们温暖的心灵触摸着我的心房,让我深切地理解到,这里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而是一个充满传奇与情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