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各民族节日的多彩盛宴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依大渡河,南临金沙江,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的毕摩是以念诵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关系的宗教职业者。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在长期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特征。
其一,毕摩拥有与其神职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信仰,这些信仰以对毕摩神、神以及法具经书魂灵崇信为主要内容,为全体毕摩成员所恪守,是他们从事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
其二,毕摩内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宗教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有关毕摩传承、出师、退业、游毕等习俗惯制,以及有关仪式仪轨制度保障。这些规矩有助于维护和发展彝族文化传统。
其三,毕摩成员共同遵守宗教职业道德,这些道德法规调节和规范了毕 摩与神灵、人们之间及彼此间的人际关系,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它们不仅保护了专业声誉,也尊重了专业地位。
最后,其四,由于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认同感,使得每个毕 摩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这是一种团结力量和情感纽带,让整个群体保持凝聚力。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看法,以期获得更全面正确地认识到这个特殊职业者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政策变动促进了民族文化复兴。一时被抑制和削弱的情绪开始回升,而彝族传统宗教也逐渐得到恢复。在美姑县就有6850名男性参加这种仪式,他们占总人口4%,男性的8%。各种祭祀活动共200余种,其中包含115卷经书。此外,不仅农村,还出现了一种“学艺”热潮,即世袭家庭子弟学习传统技艺积极参与,并且在城市地区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现代生活元素融入到了仪式之中,如祈求升官或发财等。但同时,“吸毒”、“鼠疫”、“车祸”、“盗灾”的防范也是新的内容之一。而且,与过去相比,现在很多家庭通过从事这种工作来提高收入水平,所以尽管辛苦,但生活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我们通过1986年至1996年的田野调查,对凉山彝族社会中的这段历史进行了解析,并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并分析凉山彝族中的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独特社区的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