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信仰之碱水粽非一般之食物也
端午节,一个汇聚了拜神、祭祖、祈福和欢乐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划龙舟、采草药、挂艾草以及食用粽子等活动。在赣南地区,吃粽子的习惯尤为普遍,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碱水粽,这一传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类似于粽子的食物出现,那时人们使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形状,并称之为“角黍”。东汉末年,一种新的做法流行起来,即将黍米浸泡在含碱的水中,然后用菰叶包裹并煮熟。这便是客家人所享用的碱水粽,也被称作灰水粽。
制作这款独特的碱水粽需要一种特殊的手法。首先,将黄板柴树烧成灰烬后,用清水溶解,再过滤出透亮如琥珀的植物灰水。接着,将糯米泡发后,与植物灰水混合搅拌,使得糯米变得软化,同时获得了一丝独特香气。当这些材料被煮熟之后,便形成了一块金黄色的碱水粽,其外皮带着天然植物香气,而内里则是一块软滑糯米。
除了美味之外,客家碱水 粒还具有除去肥腻健胃润肺等功效,是一种健康且美味的食品。在许多文化活动中,它不仅代表了客家的饮食风情,更是对传统的一种致敬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