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五十六个民族单体照片展现社会多样性
在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生活着一百六十一万彝族人民,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彷佛是一个世外桃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这里得以保留并延续发展。其中,毕摩是以念诵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关系的宗教职业者,他们拥有特殊信仰和宗教制度,以及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度被抑制和削弱的彝族传统宗教也开始复兴。在美姑县,就有6850名毕摩成员,他们占全县总人口的4%,而且仪式活动频繁多样,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200余种,经书115千卷。现在,毕摩活动不仅在农村,还进入了城市,以现代生活内容为增值,如祈求升官升学、行商发财等。
为了研究毕摩的问题,本文作者十年间多次跟随毕摩游毕做法,在凉山西昌、甘洛、盐源、雷波、昭觉、美姑等县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凉山彝族毕摩的性质和特征,从考察“毕”、“摩”的词义来理解其主要特点,即以念诵形式与神鬼交通,并通过文献《毕补额依玛》了解其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形成了自身的一套信仰体系,其核心是对神灵魂灵以及法具经书崇信,是从事神职活动的心理支柱。此外,他们还有自己的宗教制度,对于出师退业游毕等有明确规定;还有一套职业道德规范他们与神灵之间的人际关系,并维护了他们专业上的信誉和尊严。此外,由于基于业缘建立起来的心理认同感,使得这些人物感到自我意识,也成为团结内聚的心理力量和情感纽带。这正如比索莫所说,“‘批呢莫木苏’(即调解人),我们便象‘德古’(民间法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