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碱水粽乃是客家人祖先千年智慧结晶之作
端午节,一个汇聚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与欢庆饮食的丰富民俗盛事。其习俗之多样,如同一幅精彩纷呈的画卷,其中包括龙舟竞渡、草药采集、艾草挂饰以及粽子的制作和佩戴香囊等。特别是在赣南客家地区,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粽子成了传统活动的一部分,每逢端午,家庭成員們都会一起製作碱水粽,以此作为对往昔岁月的一份纪念。
从春秋时期起,便有着类似粽子的早期形式,那时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东汉末年,一种独特的工艺诞生:将草木灰与水混合,用来浸泡黍米。这种方法中所含有的碱性质,使得糯米在煮熟后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口感。这便是客家人所钟爱的碱水粽,也称为灰水粽。
制作这些传统天然碱水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手工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晒干后的黄板柴树被烧成灰烬,然后溶解在水里过滤出透亮如琥珀般的植物灰水。当这款天然植物灰水加入泡发好的糯米并搅拌均匀时,它不仅软化了糯米纤维,还增添了一股独特清新的植物芳香。
最终煮熟后的碱水粽外表金黄色泽,内心则包裹着一种由天然碱带来的清新香气,让人垂涎三尺。而且,这种食物还有助于消除体内脂肪,对胃部也有润滑作用,是一种既美味又健康的小吃。
客家 碱 水 粽 不仅是赣南客家人的文化象征,更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 粽”不再只是食物,而是一个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地方。至今,在每个端午佳节,无论远近的人们都争相品尝这道古老而独特的小吃,为自己的传统留下一份永恒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