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竹雕刀尖风雅的社会纹影
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竹子被视为祥瑞之物,其清秀挺拔、刚直坚韧、虚中洁外、四季青翠等特点,使其成为风雅之物。竹雕,即竹刻,是在精选的竹料或制器上雕刻装饰图案,或将其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这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便广受欢迎,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并流传至今。
赣南多山,山中多竹,为客家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唐代起源的客家竹雕,以其工艺精湛和品位高雅而闻名。在章贡区,这一技艺得到了极大的传承与创新,其中艺人以刀代笔,将书法、画作、诗文及印刷艺术融入到每一根细腻生动的作品中,让原本平凡的木质获得了新的生命。
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制坯绘图、粗糙初步雕刻到精细加工,再经过打磨抛光和上漆各个环节。在关键步骤——即雕刻阶段,客家艺术师傅运用“乱真”技法,以阴线阳刻圆雕透雕为基础,还有深浅浮雾、高浮层等独特技巧。这使得作品既能展现出简约大方又能展示出繁复细致双重魅力,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创意与才华。
传统手工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努力才能完成,一次完美作品往往耗时数月乃至几年。而在章贡区客家竹雕传习所里,色泽如琥珀般发亮的一块块原木上,便栩栩如生的呈现朱龙白虎洛神麻姑观音金刚荷花牡丹,以及瑞兽人物花卉等造型,不仅古朴素雅也轻灵飘逸,让人感受到一种天然自然无瑑无玷的情趣。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本地赢得了赞誉,也在全国范围内展露头角。2010年,它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举旨在更好地保护这份宝贵遗产,因此将传承人纳入人才库,并定期开设课程让孩子们学习这门技艺,从小接受客家的文化艺术熏陶。(赖联明李成生记者邹忠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