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中国古代伟大人物在自然中的事迹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元光五年,再次征求贤良文学者,当时的菑川国推举了公孙弘。他谢绝道:“前已尝西,用不能罢,我愿再选。”国人坚持推荐他,他最终被任命为太常。
当时,一百多名儒生被召集来撰写对策,其中公孙弘的作品排名最后。但他的奏章深得汉武帝青睐,被提拔为第一名,并受到了亲自接见。在天子面前,他显得庄重而魅力非凡,被拜为博士,并在金马门待诏。
后来,在一次讨论中,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势同然而治异?”
他进一步解释说:“周公旦治天下,只用了一年就能变革三年才能化民五年才能定局,而我等应当效仿。”
虽然如此,在后来的朝会上,每当陈述其意见和计划时,他总是以谦逊的态度倾听皇帝的决定,从不直接反驳或争辩。这一行为赢得了汉武帝的赞赏和信任,最终被提升到左内史的地位。
尽管如此,在一次与汲黯(另一位官员)的交流中,他们曾经约定要共同提出某些建议,但最终汲黯一个人发表了这些意见,而不是按照原计划由两人一起做出反应。此事引起了其他人的怀疑,但由于汉武帝对他的信任,即使有人指责他背叛,也未受到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其智慧和德行,被提升至丞相的地位,并封侯。这段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致力于国家发展、廉洁生活的人物形象——公孙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