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客家人生活特点从流民到族群客家意识觉醒

客家人生活特点从流民到族群客家意识觉醒

温春香

自从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奠定客家学研究基础以来,客家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至上世纪十年代,涌现了众多研究者。而这众多研究领域中,客家源流一直是最为学者们所关注的,关于客家源流的专著就有不少。在这些论著中,讨论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客家的来源、迁徙、语言、特质以及精神等问题上。这些研究工作对创立和发扬客家学贡献巨大,使后辈追随者有清楚的脉络可循。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族群理论的流行,对于“族群认同与族群意识”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华裔学者梁肇庭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和族性:客家、棚民及其邻居》中结合施坚雅的宏观区域理论与人类学族群理论,对客家史研究有全新的理解。他提出13到14世纪是酝酿期,而16到17世纪因经济衰退人口迁移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土客矛盾,这才激发出民族意识使得其具备了明确的地位。

梁先生将族群与文化群进行区别,他认为共享文化及传统只能称为“文化群”,而只有当它们与他者发生磨擦时才产生家族性的自觉感。他开启了对于“家族——认同论”模式下的新视角。

一开始,当人们提及“ 客”字,他们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含义。但是在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已存在对异邑民入县的情况记载。在清代雍正初年的《归善县志》中,有明代中期归善县有异邑民入县的情况,这些异邑民被称作“ 客民”。他们进入惠州租佃土地,因常与当地土人发生矛盾,被认为是强悍的人口,但同时也因为他们流动性较强,不受约束,在官府无法控制之下形成社会不安。这类情况在乾隆《增城县志》中的记载更加详尽,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外来人口的一种态度和处理方式。

然而,即便这种最初用于约束但实际上承认其合法性的措施,也标志着他们作为一个独立团体逐渐成形。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保存自己的方言,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系和身份认同,这些都是后来的日子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嘉庆年间徐旭曾所著《丰湖杂记》被视为宣告这一转变并赋予他们以尊严的一份文书。徐旭曾主张:“土”、“客户”的概念相对,而由于风俗语言本身不同,所以即使再过数百年也不会改变这一事实。这意味着尽管在那时候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种对待对方身份或是血缘关系之间界限清晰认识,但语言已经成为区分不同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林达泉则通过他的《Guest Sayings》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念,他指出虽然各地语音差异很大,但是所有讲话的人都能听懂,因此他认为这是来自于古老国家根基的声音,是一种遗留下来的韵律音调。当时的大埔人林达泉甚至更进一步,将此看作是一种中华贵胄之后裔,与其他地方人的声音相比更具有优越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表述无疑加深了对"汉人"身份正统性的确认,以及非汉人的边缘化。此外,由于长时间内不断遭遇械斗事件,比如广东西路那场持续十四年的械斗,其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事例,此情此景让人们更加渴望寻找那些能够代表自己、高贵身份来源的地方,从而加强了这样的认同感。

标签:

猜你喜欢

帛书版《道德经》 避免道观六种人...
避免道观:六种人不宜踏足的神秘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观是佛教和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或有必要去那里。以下是六种人不宜去道观的原因: 第...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 生活中实现天人...
生活中实现天人合一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在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个概念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强调的是...
道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沉默的巨星无为...
沉默的巨星:无为之人背后的光辉 在这个喧嚣纷扰的世界里,有些人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道路,他们不追求名利,甚至不太愿意去争取。他们是无为之人,是那种总是低调...
道教最高的神仙是谁 修道生活-从心...
从心向往:如何入门修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上的满足。对于想修道而又不知从何入手的人来说,选择正确的道路至关重要。以下...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