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艺绽放花灯戏之美
花灯戏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明末清初赣南移民带来的早期采茶戏——灯戏,与万载的“花鼓灯”融合而成。每逢节日,山区群众白天玩灯夜晚唱戏,这便是万载“花灯戏”的最初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戏”逐渐发展成为半班,演出内容丰富了起来,有故事情节的脚本戏在声腔和表演上展现出了独特之处,这也是其全盛时期。
花灯戲以其浓郁的人间气息、生动朴实的语言、优美活泼的表演形式,以及保持着传统艺术形态而著称。在剧种中,不同角色的脸谱设计自由多样,如小丑脸谱可根据剧情变化绘制各种图像,如蜻蜓、青蛙、蝴蝶等。
在技巧方面,万载花灯戲注重歌舞并重,以虚拟夸张的手法呈现形象逼真的表演。旦角基本步法为碎步,但有快慢之分;小生、小丑则有高步与矮步,每种矮步又细分为多个不同的姿势,如猴拳步、螃蟹步等。此外,还包括板凳功、棍子功以及耍伞、耍花鼓等技巧。
曲调方面,主要包括“花灯调”、“小调”、“平调”。其中,“十盏花灯”、“十月插花”、“正月里来是新年”、“十贺”,这些曲目旋律优美,其音型和节奏特色鲜明,便于人们歌唱跳舞。
从原始坐唱到三角班,再到半班,最终形成如今我们所见的多姿多彩的万载 花灯戏,它始终保持着传统上的载歌载舞风格。新中国成立后,该剧种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被列入全国33个补遗剧种之一,是一份宝贵的人间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