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近代史人物
顾颉刚,1893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八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书香世家。据他本人自述,他的名字“诵坤”取自字典中的“铭坚”之义,表明了他家的希望和期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读书,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新式教育。在北京大学预科期间,他深受章太炎先生的国文课和夏曾佑先生的历史教科书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随后,他进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著名学者,这些老师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1918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并留校任职。在此期间,他与胡适合作编纂歌谣,并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这为他的后来的古史研究打下了基础。
1920年,顾颉刚开始担任多所高校教授职务,同时也参与了一系列关于辨伪材料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引起了一定的争论。1934年,与谭其骧共同创办《禹贡》半月刊,并成立禹贡学会,以此来推广边疆地理研究。此外,抗战时期,他转向边疆地理研究并积极宣传抗日。
1949年后,由于被定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顾颉刚遭受批斗,但后来因周恩来总理的提议而恢复工作。他主持“二十四史”标点工作,但由于身体状况不佳,最终由白寿彝负责完成。这位历史学家在1979年的末期因脑溢血病逝,享年87岁。
顾颉刚师承关系主要是从胡适先生处得以提升,其师兄弟包括罗尔纲、傅斯年、周汝昌等知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此外,还有谭其骧、童书业和杨向奎等学生,他们都是在不同领域内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才。
总结来说,顾颉刚是一位多产且卓越的历史学者,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入了解,而且还致力于考证辨伪,为我们理解更真实的地平线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