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发展与走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为而无不为在物品场景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任何社会要保持稳定并且使社会生活继续下去,决不可能仅仅依靠社会成员的共同认识甚至共同利益,而要依靠形成了制度的被人们能够共同遵守的条例和准则,也就是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包括了习俗、道德态度和控制,它是人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的一种积淀。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信仰,其存在与发展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规范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总体上它们都旨在确保宗教信仰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对于原始宗教来说,它们通常没有明确的仪式或组织结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融入进去。随着时间推移,当人类社会分化、劳动分工和职能专门化出现时,就有必要对原始信仰进行系统化,这样才可以保证其传承下去。
这种系统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崇拜仪式固定化,即通过规定性的姿势、语言和象征媒介来维持崇拜活动;二是信仰对象观念化,即通过神话阶段到理性阶段,将天然现象转变成抽象概念;三是组织机构常规化,即由感召力引导的人群逐渐演变成具有固定的规章制度和权威领导的小团体。
这些变化虽然带来了更高层次的组织效率,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矛盾,如原有的卡里斯玛瞬间逐渐失去魅力,被日常管理事务所取代。而这样的制度化又要求不断解决内部外部冲突,为新成员吸收财富,同时维护日常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制度内在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制度化提供了稳定性与持续性的保障,但它同样削弱了初衷中的活力与灵魂。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如何在不断适应自身需求之中前行,以及如何平衡自身内在矛盾以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