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在自然之中传承道家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
白玉蟾,南宋时人,原名葛长庚,以继子身份被称为白氏继子。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他生于福建闽清或海南琼州,一说祖籍福建闽清。
幼年聪慧,通九经,有诗赋才华,并精通书画。曾在童子科中取得好成绩。在长大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独立,不畏强权,最终因“任侠杀人”而流亡到武夷山地区。
十二岁便能通过童子科考试,对九经了如指掌,还擅长诗词和书法。这促使他深入研究玄学,与许多名师学习,最终遇到了惠州的泥丸真人,从其手中学得金丹火候之法。随后,他在武夷山悟道,被尊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之后,他出家成为道士,拜陈楠为师,在他的指导下修行了九年。当陈楠去世后,白玉蟾继续游历天下,将所学传播给更多的人。他最终隐居著述,将内丹学说发扬光大。
作为南宗第五代传人,也被称作“南五祖”,他创建了内丹派的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世人的尊称是“紫清先生”。
白玉蟾师事陈楠,他们一起流浪各地,把握了陈楠的一切道法。在罗浮山得到陈楠临终时的嘱托之后,他又游历于罗浮、武夷等多个地方,有时以蓬头赤足者的形象出现,有时则穿着青巾野服,这种行为让他显得既疯狂又自由无羁。
嘉定中年间(公元1208-1224),白玉蟾受命主持太乙宫的建设,并对御题有所贡献。此外,他还曾主持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和九宫山瑞庆宫,并且参与宁宗降御香的事宜。但由于上书言事未获回应,以及一次醉酒事件,使他的政治影响力受到质疑,一时间失去了朝中的职位。
尽管如此,由于其身通三教兼涉九流以及融合佛家与理学思想并将《易》学应用于丹法,使得他的内丹理论深受人们喜爱。他认为修炼要达到圣仙境界,就必须先修心,然后再修气,再至精;这与张伯端提倡的心灵顿悟不同,而是更偏向禅理入道。
除了内丹之外,白玉蟾也精通雷法及符咒,其神霄雷法尤为著名。在他的理解中,无论是雷法还是符咒,其灵验程度都取决于行者的心境高低。而对于符咒召唤神灵的问题,他认为实际上这些神灵只是行者自身精气化成,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心念之正不正,而非外界仪式本身是否正确或有效。
他对内丹有着独特的理解,即体内有一份宝贵的东西隐藏在丹田,那是一种轻盈如同密雾,又淡薄似飞烟的情感。这一观点结合了性命双修,同时融合了佛家的养生智慧,使得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广泛吸引力。此外,他没有娶妻室,是一位身体力行实践独身清修的人生态度的人物。
最后,在晚年的生活里,由於對方術有較大影響而成為金丹派內另一重要人物之一,並對後來幾代門徒開展了一系列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