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探究宗教发展与演变心如止水无欲则刚的物品寓意
在任何社会中,为了维持稳定并确保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人们不仅依赖于共同认知和共同利益,还需要一套被广泛遵守的规则和准则,即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包括习俗、道德观念和社会控制,是人类长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宗教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样需要制度化来保证。
历史上,宗教存在着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原始宗教,它与原始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特定的形式;另一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各种传统宗教,它们有固定的崇拜对象、稳定的组织结构、专职人员以及完备的经典文本,这些都构成了制度化了的宗教。
宗教制度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与社会分化、劳动分工以及职能专门化同步出现。这一过程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在仪式固定化方面,崇拜活动通过姿势、语言和象征媒介等方式形成,并逐渐规定了使用语言(赞美词和祈祷词)、祭品类型以及领取圣餐时的情形,从自发表达转变为逻辑程序,但这种固定却提供了一种凝聚力,使信众团结起来。其次,在信仰对象观念化方面,由于人对自然现象认识的手段、思维模式及解释方式的发展,信仰对象从自然现象向抽象概念转变。而且不同的人对耶稣这一神学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这说明神学对于信仰对象进行了阐释,使之成为理性的产物。最后,在组织机构常规化方面,由于感召力引导下的卡里斯玛运动虽然具有吸引力,但缺乏持续性,因此需要演变为更加稳固的事实,以解决内部外部冲突、经济来源、新成员吸收等问题,为此制订规章制度。
我们讨论了三大层面的系统分析表明,尽管制度化带来了许多好处,如保持稳定性与持续性,但是也孕育着内在矛盾,如超自然力量只能借助世俗有限符号表现,而这些符号随着重复而变得司空见惯,最终失去了最初影响力的效果。此外,有机体般共鸣消失后,只剩下例行公事,不再具备起源时的心灵深刻联系。因此,我们必须看到,一旦达到某个阶段,就会丧失早期活力与简朴,也就是说,将会陷入日常活动与官僚结构之中。在了解这些矛盾之后,我们对宗教发展走向就多了一些根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