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抱朴子与太白山志眉县王兴理道长的智慧之光
我王兴理道长,自1932年1月6日出生于河北的塘沽,一直怀抱着对道家的热爱。1960年,我在华山王母宫正式出家,成为法山道长的弟子。接下来,我花了二十六年的时间,从1987年开始常住眉县钟吕坪老君洞,一直到1997年迁至太白山太白庙修行。在2002年,我获得辽宁千山五龙宫传戒,被誉为八大师之一的引请大师。在2011年的7月1日,这段修行之旅也随我一同告别。
我的一生都致力于推动宝鸡市和眉县的道教发展。得到了香港飞雁洞刘松飞先生和谭召先生的大力支持,我主持修建了钟吕坪八仙殿和太白庙门前的石桥,并成功收回了太白庙的产权,为重振眉县道教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一直关注青年学子的学习与修行,认为当前道教中的戒律过于宽松,传戒成为了形式,而真正重要的事物却被忽视。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东岳庙住持袁志鸿曾评价我:“初次见面时,最深刻印象是我那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眼,它们仿佛镌刻在国字形脸庞上,与两边适中的耳朵、挺直鼻梁以及周正口型相得益彰。那乌黑发亮的发髻头顶、红润面色透露出一种健康养生的内涵。一米七五身材,加上穿戴整洁的海青色道袍,使人感受到一种干净、高雅而精神抖擞。他不似尘世间俗客,更像是仙人降临前来。此外,他讲话的声音低沉缓慢,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位高隐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