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王嗣琳道长探寻古籍记载揭秘道教源起之谜
王嗣琳,一个名为王碎五、号称得一子的陕西省人。他于1914年3月15日出生,早年就读书,但在12岁时便辍学跟随父親经商。尽管他对商业有所涉猎,他的心却始终归向道教。在22岁那年,他放弃了世俗生活,进入龙门洞道院拜师学习,并获得了法名嗣琳。
1938年秋天,王嗣琳定居西安的八仙宫,在那里他参加了一次由赵理忠高功主教举办的冬季学习会。此外,他还负责八仙宫里的磨米工作。每当完成日常的两斗磨米任务后,王嗣琳与其他同道友们一起研读经典和解惑疑难问题,他们常用“奇门遁甲”来回答人们的问题。
1942年,王嗣琳返回龙门洞,与高功闫理孝学习全真高级秘密法术及斋醮仪式。此外,他还从傅高善处学到了《皇经》的诵持方法。他不仅研究中医,还请教老中医师,以此治疗周围乡亲的疾病,对儿科和针灸尤其精通。
1950年代初期,当宗教政策放宽时,王嗣琳回到家乡,并在曹家湾村结识了阴阳先生曹公,这位朋友也是一位堪舆风水专家。他们相互勉励,不仅交流知识,而且共同探讨各种学问,最终成为知音好友。
1978年的宗教政策开放后,王嗣琳再次回到龙门洞道院担任知客长。他致力于整修寺庙并重塑神像,同时保持香火活动,以及养护元气以积累功德。在1981年的楼观台监院杨嗣真之邀请下,他主持了楼观说经台神像开光仪式;同一年,又受华山住持李信志之邀,请他主持华山玉泉院神像开光。此外,还应邀在玉泉院举行了陕西道教忏悔活动,为当地提供珍贵的全真秘籍和相关文献。
1983年10月至11月间,当局要求他再次到楼观台主持一次大型斋醮胜会,并同时举行忏悔活动。这场胜会不仅吸引了众多信徒,也缓解了当地缺乏专业指导者的紧迫情况。1984年的春季里,再度被邀请到华山法事道场进行礼仪性质的活动。而他的建议促使龙门洞监院田嗣舜组织了一场重要的忏悔仪式,从而改善了地方上关于精神领袖不足的问题。
1985年的春天,由于药物库存不足的情况,该地区各个寺庙都面临着严重困境。当时正值农历四月初六,一群传统文化爱好者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组织——“陕西省古代文化保护协会”。该协会旨在通过恢复和维护历史遗迹来保护这一区域独特的地标性建筑物及其文化价值,而这项努力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对古代文明的大众关注度提升,使得那些之前因忽视而濒临消失或破坏的地标性建筑能够得到重新发现并得到合适且必要程度上的维护与修复,从而确保这些宝贵资源能够继续传承给未来几代人,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任何时代亦是如此,这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所有民族共同继承最美好的文明成果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