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王嗣琳道长道教人物地位排名大全藏于古籍中的宝贵资料
他,俗名王碎五,号得一子,是陕西省陇县人。1914年3月15日出生,他在幼年时就开始学习书籍,但在十二岁时便辍学跟随父亲经商。尽管如此,他心中始终有着淡泊的理想和对道德的向往。在22岁那年,他决定放弃世俗生活,出家修行。他进入了龙门洞的一所道院,在那里拜师学艺,并获得了法名嗣琳。
1938年秋天,王嗣琳住在西安的八仙宫期间,他参加了一次由赵理忠高功主教组织的冬季学习活动。此外,他还负责八仙宫中的磨头工作。在完成每天两斗磨粮任务后,王嗣琳与同僚一起研读经典和实践阴阳术数,以及《易经》等著作。他常常使用“奇门遁甲”来解答人们的问题。
1942年,王嗣琳回到龙门洞继续他的修行旅程。他不仅学习了全真高功秘法和斋醮科仪,还从傅高善处习得《皇经》的诵持方法。此外,他也请教过老修行者和中医专家,以深化自己的医学知识尤其是儿科治疗以及针灸方面。周围的人都对他的医术赞誉有加。
1950年代初期,王嗡林隐居于楼观台,不求名利,只专注于内心的澄清与自我完善。他致力于研究丹经、子书、《群仙要语》及《龙门心法》,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的弟子们。而且,由于他对《皇经》的理解特别深刻,所以被尊称为“皇帝”。此外,“奇门遁甲”也是他擅长的一个领域,对众多信徒提供了帮助。
1978年宗教政策得到改善后,王嗡林返回龙门洞道院担任知客,与弟子们共同维护道观设施,并重塑神像以增强香火气息。此外,他还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修士,为积累功德而努力奋斗。
1981年春季,当杨嗡真监院邀请他到楼观台进行开光仪式时,他欣然接受,并成功举办了华山玉泉院神像开光仪式。此后,又应邀主持了一次重要的陕西道教忏悼仪式,将珍贵的全真高功秘籍及其他相关文献献上了,这些文献对于当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道教文化恢复、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83年的10月份,当楼观台水陆超度斋醮胜会举办之际,也就是当年度秋季结束后的几周里,那位伟大的宗师再次被邀请回归,以确保一切顺利进行。接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再次应邀回到华山参与一系列重要法事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声望,同时促进了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1985年的春天,当需要整治药王洞时,无论是筹集资金还是亲自动手劳动,都没有让这位虔诚而又勤勉的人退缩,最终药王洞得到了彻底翻新。这之后,就再也不见他出现,而是在千阳县青崖洞静心修炼,一边施舍茶水药物,一边结交更多好友,使得乡村居民都赞颂不已。当四大疾病缠身无法痊愈时,其弟子任法玖、陈法永照料其晚年的生活直至去世之日;同时,他们也安排另一位弟子的李法科留在楼观台继续其老师遗志,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做出的牺牲之一部分。最终,在农历九月十一日七点钟,即72岁那一年离开人间,从此成为我们追寻智慧精神灯塔的一员。但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我们都会记住这个曾用虚无为心灵寄托,用精诚待人的仁爱之师——毕生奉献于教育大家庭以培养希望之星:即使世界变迁莫测,每一次呼唤正义的声音,都能找到引领方向指引迷途者的明灯——我们敬爱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