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行以忠孝义慈俭为心践行岳飞精神_天然道观
众人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岳飞,近千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崇敬,他那英勇抗金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不绝。他那精忠报国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忠、孝、义、慈、崇俭抑奢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践行,一直被人们仰慕效仿。时至今日,祭祀岳飞的庙宇仍然遍布大江南北,岳飞的身份早已从民族英雄上升为道教神灵。
然而,学界一般喜欢从儒家的立场去研究岳飞,其实岳飞的思想行为处处契合道教的修道思想。《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生活在北宋末的岳和,其子岳飞也难免受到当时社会崇道风气的影响。在唐代,就有了奉行忠、孝、义、慈作为修道成仙条件的人,如吕洞宾。
“尽忠报国”是岳母姚氏给予他的最宝贵礼物。在被张俊诬陷后,即使面对死亡威胁,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正义之战。他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与坚定的信念。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以正义感化别人。在同朝为官臣子之间,他始终保持着正直无私知恩图报的大义。即便面对忘恩负义之徒,也能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反感。
对于南宋妥协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坚决反对,这一点让高宗感到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一方面加紧议和部署,一方面命令驻防长江中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不得越出界分,以免引惹金国。但是这并未阻止他积极准备北伐,为联结河朔活动进行准备,并且派出人员携带蜡书旗子潜入中原,与其他势力联系,以备将来举旗响应。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无论是在军事上的英勇还是在政治上的坚定,都体现了他对国家百姓负责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尊称他为民族英雄,而他的名字成为了一种力量、一种象征,是因为他的精神所蕴含的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情怀——“以百姓心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