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方能无不为通玄真经注卷之八反复探究宇宙奥秘
自然,乃道之大成,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不是有能而无所依的结果,因此曰自然也。老子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夫虚中有灵,暗中有明,孰能见之?与道同也,无为自治,万物乃成也。
去恩慧、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则贤,不肖者齐於道矣。去此七者,即贤无所尚,愚无所愧,洪同大道,复归自然也。
静则同,以静养心;虚则通,以空育生;至德无为,以和调世;万物皆容。在此之前,是谓“阴阳四时”、“五行相推”,一切都在其理,而又顺应着天地的运行。此即古今一致,如轮转如流水,没有始终,也没有断绝。
礼教刑罚,是圣人的法度。但寒暑虽酷,却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与作用。如果我们顺应了它们,那么就不会有什么损害。如果刑罚虽然严厉,但它却不可或缺,因为它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不论是寒还是暑,都应该以其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样才能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达到平衡。
老子说:“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故天圆不中规,大地不中矩。这便是“宙”的广阔,“宇”的深邃。而这本质上的东西,却又藏匿于微小之间,使人难以发现。因此,只有人能够通达于这些根本的事理,并且能够洞察到事物间的联系与变化的人才真正理解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
三皇五帝各自制定了一套法规,但他们都尊重民心。这就是治国的关键——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性情和习惯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地方,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幸福,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被强加于人的一种形式或者束缚。此外,还有一点要记住: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德性可言,它只是一个过程,就像所有其他事物一样,一旦结束,它就再也不需要任何东西。而死亡也是如此,没有怨恨,没有责问,只是一种回归到原始状态的情景。
老子还说:“圣人天覆地载日月照临阴阳和四时化怀万物而不同。”他用这种方式来描述他的治国哲学——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让他们安居乐业,从而实现社会的大和谐。他认为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独一無二的,就像草木昆虫一样,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功能,而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这些差异,因为它们构成了世界上多元共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你想要得到某种效果,你首先必须了解那个领域,然后再施展你的能力。他强调了学习知识以及掌握技能对于成功非常重要,但是他同时警告不要盲目追求名利,要保持独立思考,对待事实要客观公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外兼修,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