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开天眼的历程
“道是什么?”这个问题,估计许多学道修道的人被这样问过。 当别人这样问的时候,他或她(下文统一用“他”代替作为简写,仅指语境中的第三人,并无性别倾向)想问的是:“道是什么?你给我个定义或者指给我看看呢。”
迎着对方期待的小眼神儿,我们可能会觉得懊恼或者不想理他。因为,这,说不清……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不是老子水平不够,而是这个东西真的没法讲明白。
一个东西是什么,可能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事实上,二是认识上。事实上是说,能被观察到、检测到、被证实实际存在。而认识上,是说,提到这个东西,脑袋里出现的一个特定的认识和感受,虽然说不出,但大家懂的都懂。
比如,“爱”、“和谐之类的词。我们向一百个人提问什么是爱,都未必能准确说出定义,但大家心里都隐约有个感受,并且也许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某场景下发生了某某事,这就是爱”。所以,“爱”也是个认识上的概念。
那么,“道”是什么呢?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可传、不可受。“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凡是能说的、能看的、能传的都不是“道”。所以,在事实上,没有法给它一个定义。
但在认识上,对于提起“门”,大家心里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感受,这感觉即便说不出来,它也真实存在于我们心里。不过,与那些更为普遍使用的词汇相比,如同常言所云:“天地之大,无尽于日月;万物之精,不尽于五行。”
只是一般来说,“门”的频率较少,也更难以举出例子来说明其具体含义。这让人们更加困惑——既然如此玄远,那又如何理解?
对此,我认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理解都是私人的体验。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个人感悟,即我心中对于"门"这一概念的一种解读:
我曾经有一段追寻阶段(或许现在仍然在进行),始因感到有一些问题需要解答。在寻求答案过程中,我发现周围的人和事无法提供满意回答,就一个人迷迷糊糊地前进。我往哪去呢?不知道。但是我对待这些问题时,却总是在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界限的事物——一种终极目标,或许可以称作那遥不可及而又深邃至极的事物——"门"。
按照我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做一次次探索的话,那么每一次跨越过去的问题与挑战,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新的门,让我能够看到更多未知世界,也让我渐渐接近了那个最终目的地——真正意义上的觉醒与自我实现。
然而,要明确地说清楚这是怎样一种体验却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这种体验并非易言,它超越了语言表达能力所及。如果有人询问关于此话题,他们往往期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地理位置标示,比如路口的大牌坊,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这样的描述只是冰山一角,只不过它们代表了一种状态、一种心灵的情怀罢了。
因此,当有人再次提出“你知道‘门’是什么吗?”时,你可以试图从自己内心深处找到答案,然后告诉他们:“‘门’就是通往内心深处的一扇窗户,是连接现世与未来的一条桥梁,是生命旅途中每一步承诺后的回响。”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既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又没有逃避责任。你已经开始逐步揭开了你的思想世界,让对方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构建对你的印象,同时也展现出了你对自身信仰和价值观念坚定态度。正是在这样的路径上,我们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踏入那片属于我们的领域——无边广阔的心灵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