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广成先生杜光庭的扶宗立教天下第一与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相辅相成体现了扶宗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其字圣宾,号东瀛子,出身于浙江处州缙云。自幼涉猎儒学,博览经书、子孙,对九经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唐咸通年间,他参加了九经试,但未能中选,这让他感慨万分,决定投身道教学习。
后来,在郑畋的推荐下,他被召见于朝廷,被赐予紫服象简,并担任文章应制之职,为道门领袖。他在文坛上的成就和对道教贡献,使得人们赞誉他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并称其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杜光庭曾随僖宗入蜀,并留在那里直至王建建立前蜀政权时,他被授予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之职,并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又尊他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杜光庭晚年居住在青城山白云溪,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整理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以及修道方术。他的研究尤其集中在《老子道德经》上,将六十余家注解进行比较考察,最终概括出五个不同的理解方式。他推崇孔孟之 道与老子的思想相融合,同时也推崇唐玄宗对《御注道德经》的阐释。
杜光庭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还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每月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有着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这份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体现了他的精进精神,也反映了他对于知识的一种追求。在他的传世著作中,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等二十余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化面貌,也为北宋时期再度兴起的道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