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道观的幽深之处借一颗入梦的骷髅我和它进行了一场生与死的对话骷髅以古老的声音吟诵着修行最高境界的
在天然道观的幽深之处,我与一位骷髅进行了一场生与死的对话。骷髅以古老的声音吟诵着修行最高境界的诗句:“不问世事无忧恬,心如止水镜未尘。”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人生的真谛。
我问它:您是因何流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是贪求失道还是遭遇了天灾人祸?是作恶闯祸,怕累及家人而选择了自我了结?还是寿终正寝而安享了天年?
骷髅回答说:从您的问话看,像是一位“辩士”。但您说的那些都是活人才有的负累,人死后就不存在了。人一旦死了,上下级的管辖没有了,四时的劳役解除了,从容地随顺时光的流逝,估计纵是南面称王,也乐不及此吧!
我不相信,它继续说:“若是我让造物者将你复生,送回到你的父母亲人、邻里朋友中去,你愿意吗?”骷髅忧虑地回答:“我怎能抛弃这君王般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间的苦劳呢?”
这个故事很有名,也有多个演绎版本。在《列子·天瑞》和汉赋作家张衡《髑髅赋》以及才子曹植《髑髅说》中,都有提到庄子遇到的这种情形。而在“放焰口”道场中的两个唱段《金骷髅》和《银骷 髎》,也是对庄子的故事的一种演绎。
两者的内容相仿、旨趣趋同,其叹词如下:
昨日荒郊去玩游,
忽见一伏,
白骨白骨,
骷 髎。
嚣然无语卧荒丘,
冷愀愀。
风吹败叶,
满径满径堆愁。
鉴于前文表述,不少读者可能会疑惑,这个故事如何理解?其实,在许多道经典籍中,都显示出强烈好生恶死倾向。例如,《三天内解经》就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不得也。”
我们可以通过子华子的论述来解开这个谜题。他说:“全生为上,而亏生次之。”借助这句话,可以帮我们来解开谜题。这具客死街头的人类,无论其曾经是否国君,只不过是一具孤苦无亲、万事全休的人类生命体,是处于“迫生”的状态。
从这些例子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历史或是在生活当下的今天,“迫生”并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大部分人的常态更像落在“亏生的层次”,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常欲求都不能得到满足,而是渐渐耗散、亏损。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道教经典不断劝导人们要尊重生命,要关注人的生命本身,因为生命短暂如浮沤,不要把精力耗费在对外界过度追求上,而应关注人的生命本身。
至于庄子的豁达,他能够清醒认识到过度贪着于“生活”,大约也是一种“亏生的状态”。他选择活在泥涂中,与众不同,但他的选项仍旧遵循着一种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智慧,让我们思考: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哪些事情才真正值得追求,又有哪些应该放手?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生命都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与智慧,即使死亡已经降临,那份情感与智慧依然存在,并且成为了一个灵魂传递给另一个灵魂之间最为珍贵的情感连接。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时间,以及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问题,就像是庄子一样,用马鞭敲打着那个颠覆一切想法的大门,为我们的灵魂打开通往更高层次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