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无不为摆塔文化探秘天然道观中的道教艺术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节古老习俗与现代传承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在门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在清代也极受欢迎。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详细记录了这一盛况:“百姓们制作泥塑、宝塔,以彩色装饰、雕刻精致,小至数寸,大则高达七八尺,分成十三层,每层燃放灯笼,名之为光明塔。”这样的传统逐渐成为福州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显摆之意,也蕴含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情感。
裴仙宫是福州最著名的地道观之一,它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时期,该宫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该宫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摆塔文化不断发展。
每当中秋佳节到来,裴仙宫便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大型的摆塔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设几张桌子,从一个小巧的模型到复杂多样的装置,每一张桌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头桌紧靠墙壁,而其他桌则依次排列,一层比一层矮。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独特而生动的视觉效果。
所选用的主体通常包括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制的小动物、小椅子、小桌子以及插件的小刀枪等。这些物品不仅美观,而且充满创意和想象力。而对于如何布置这些物品,则需要谨慎考虑。一方面要确保每个物品都能得到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要确保整体布局协调和谐,使得每个角落都散发出优雅与温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手法,即用盆景植物展示稻谷生长。这项技术涉及填充沙土并灌入水分,然后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在中秋前夕能够看到秧苗长出来,这不仅美丽无比,更寓意着五谷丰登,对农耕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从最初作为对军事胜利庆祝的一种方式,现在这项习俗已经演变成了对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一种纪念。此外,每年的高台更是代表了个人事业不断攀升。而在新冠疫情期间,当地居民还特别向医护人员致敬,用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手段表达了他们对英雄们深深敬仰的心情。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应更加珍视并保护这种富有历史价值和深厚内涵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源:裴仙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