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的女人福州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与摆塔艺术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与中秋的交融传承
在古老的福州,一个独具特色的习俗被称为“摆塔”,其源远流长。据说,这一活动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将军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英雄之师,将家中的珍宝摆放在门庭以示庆祝。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不仅成为了一种庆祝中秋佳节的手段,也成为了对祖先的一种尊敬。
福州裴仙宫是这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建于宋代,并在明清时期便开始举办大型的摆塔活动。在改革开放后,该宫院通过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努力,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裴仙宫都会举行盛大的摆塔仪式。参与者们会搭建几张桌子,从最大的紧靠墙壁排列至最小的一桌,每张桌子上都铺上毯子或被单,为即将到来的摆出创造了温馨氛围。
这座座精致的小巧物品,如泥娃娃、瓷塑人物、模型小椅子和矮刀枪矛戟等,都被细心地布置在各个层次上,以确保整体美观与谐趣。而且,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弥勒佛、八仙等,一些高达七八寸至一尺高,而一些则只有三四寸高,但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既宏伟又宁静的氛围。
此外,在这些物品中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用细沙灌水,撒上稻谷,让它自然发芽,最终生长出两三寸长的小秧苗,这不仅充满生机,而且寓意五谷丰登,为整个场面增添了一份生命力。
过去,“摆塔”象征着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含有步步高升之意。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甚至专门向医护人员致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对新时代挑战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智慧。这一切都证明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摆塔文化”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它是一股强劲而持久的情感力量,是我们深切回忆并继续传承下去的人文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