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探秘摆塔文化与天然道观的古韵魅力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习俗与天然道观的深远意义
在那充满历史气息的明嘉靖年间,福州独有的中秋摆塔习俗悄然诞生。据说,在戚继光凯旋归来之际,百姓为了庆祝英雄凯旋,将家中的珍贵物品排列于门庭,以示欢迎。随着老城内众多寺庙和古塔的兴建,这一活动得以延续,被称为“摆塔”。清代时期,这一习俗更是风行一时。
施鸿保在其《闽杂记补遗》中详细记录了这一盛况:“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这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也传达了一种尊敬祖先和显耀家族财富的情感。
裴仙宫:守护摆塔文化的火炬
自宋代治平年间建立至今,由于裴仙宫的地理位置,它成为了举办摆塔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改革开放后,该宫继续保持传统文化,不断将这个习俗发扬光大。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便会组织管委会成员举办传统摆台民俗活动。在空旷区域搭设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紧贴墙壁,上面铺上毯子或被单。这就是开始展示各类玩具的地方,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小动物模型等。这些物品被精心挑选,以确保它们既有美观,又能体现出创意和艺术性。
除了各种玩具,还有一些特别的手法需要注意,比如那些较大的物品要放在前面,而小一些的放在后面,以达到视觉上的协调效果。此外,一定要有禾秧盆景——一个装有稻谷的小盆子,用来象征五谷丰登。
过去,“摆高”还代表着步步升迁,现在它更多地象征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致敬。而在疫情期间,当整个社会都在抗争之时,裴仙宫也特别安排了医护人员形象作为纪念,让这一传统更加具有现代意义,并向所有在第一线奋战的人们表示敬意。
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无论是在何种形式下,“摆塔”的意义都是同样的强烈——它是一种承载历史与创新,同时也是我们共同回忆与展望未来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