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美与男人对女人说无欲则刚的深意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美与中秋庆祝的深意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他,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这一习俗便开始了。当时老福州多寺多塔,所以人们将摆设品制作成古塔模型,因此称为“摆塔”。这个习俗在清代也非常流行。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名曰光明塔。”这不仅有显摆之意,也含有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意义。
裴仙宫是福州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在宋代治平年间建立。在明清盛兴时期,就开始举办这种传统活动。而今,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这种文化得到了持续传承。
每逢中秋佳节,当陈锦丰道长组织管委会成员进行传统摆放活动,他们会搭建几张桌子,用毯子或被单铺好,然后开始布置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木制的小椅子、小桌子等。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有着步步高升的心愿。此外,每年都会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置一处,以表达对他们辛勤工作的人们最深切的敬意。
这一习俗既有着过去所谓“多福多旺”的寓意,也象征着未来的人生旅途。如果疫情允许,那么每个人都能够亲眼见证这些生机勃勃的小秧苗和其他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体验到一种特殊而独特的情感——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