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教文化道德经智慧下的天然道观体验摆塔艺术的魅力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与中秋的和谐共融
在遥远的明嘉靖年间,福州的一项独特习俗——中秋摆塔,便悄然诞生。据说,那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举行盛大活动,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在门口,以此示意欢迎之情。由于老福州遍布着寺庙与塔院,这些珍奇宝物便被塑成古塔模型,因此得名“摆塔”。随着时间流逝,“摆塔”不仅成为了一种庆祝节日的方式,也成为了尊敬先人的传统。
裴仙宫:传承者与守护者
位于宋代治平年间建造的裴仙宫,在明清盛世已开始举办这项非凡活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的裴仙宫,不忘初心,继续推动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使得这一传统至今仍能延续。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将组织团队进行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房内搭设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位置都经过精心安排。一桌紧靠墙壁,其余桌则依次降低层次。毯子或被单铺好后,便可开始摆放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木制模型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出一幅生动多彩的画面,让每一件艺术品都能发挥其最美妙之处。
摆放规则十分严格,但又充满了灵活性。高大的模型放在前方,而小巧玲珑的小玩具则置于前端。此外,一定要有碟或对“禾秧盆景”,象征五谷丰登。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情感,是对过去记忆的回忆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从最初只是一种纪念戚家军爱国精神的事迹,现在已经演变为一个比喻步步高升、追求卓越的人生的象征。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更是特别地向医护人员致以敬意,用这种独特方式表达社会对于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一份尊重和感激。
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一种历史上的延续,更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悠久而又温馨的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