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教修行之巅天然道观体验静心山谷中的塔影沉默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修行之巅,探索中秋节庆典的深远意义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习俗。据说,这一传统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将军平定了闽南地区倭患后,百姓为了欢迎凯旋之师,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来表达对英雄将领的敬仰和祝贺。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变得非常流行。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这样描述:“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
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于古老建筑风格的喜爱,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尊崇。此外,它还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氛,让人们在中秋佳节时能够与亲朋好友共享欢乐。
裴仙宫:传承者与守护者
裴仙宫作为福州历史悠久的地标之一,其建造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清时代,这里就开始举办盛大的“摆塔”活动,而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该活动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在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裴仙宫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摆塔”的美妙场景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一切准备就绪,那些精致的小玩具——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小桌子,都被仔细挑选出来,用以装饰那些由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巧宝塔。这一切都要按照严格规定进行布置,最重要的是让那座最为显眼的大型宝塔成为整个展览中心。而且,不论是弥勒佛还是八仙,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代表着和谐与团结。
除了这些常规元素,还有一项特别环节,即所谓的“禾秧盆景”。通过用细沙填充一个小盆子,再铺上稻谷,并让其自然发芽,在满盆翠绿之前,就能见到生机勃勃的小秧苗。这不仅增加了一抹生动色彩,更有助于庆祝五谷丰登。
从最初象征多福多旺,现在这项活动更是承载着步步高升的人生哲理。而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这里的居民们没有忘记向那些奋战在第一线医护人员致敬,他们专门为这些英雄们设置了一处特别摊位,用以表彰他们无私奉献的情感和辛勤付出的劳动。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摆塔”的意义都不断演变,但它所代表的心灵深处——尊重历史、保护文化以及维系社区精神,却始终如一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