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修行之旅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修行之旅
福州独有的中秋摆塔习俗,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以此为庆祝之举,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在门口,以示欢迎。由于当地寺庙众多,因此摆设的物品往往模仿古塔形制,这便称作“摆塔”。这项活动在清代时期也极受欢迎。在施鸿保的《闽杂记补遗》中,他描述了这一盛况:“福州人家中秋夜常供泥塑、宝塔,彩色辉煌、雕刻精细,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同真实的佛塔或高达七八尺,有十三层,每一层都点亮灯火,使得整座佛塔内外照耀四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福州传统中秋节活动的一部分,不仅有显耀财富和荣耀之意,还包含了对先祖们敬意和庆祝节日氛围。每逢佳节,人们都会通过摆放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小巧模型等,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情趣。
裴仙宫作为宋代建造的一处道观,在明清时期开始进行摆塔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该宫殿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这项悠久传统发扬光大。
每当佳节临近,裴仙宫就组织管委会成员举办一次传统式样的摆塔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铺上毯子或被单,然后开始展示各类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动物等,以及插在木架上的小巧刀枪矛戟。此外,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用细沙灌水再种稻谷,让其自然发芽,一旦中秋前夕,就能见到生机勃勃的小秧苗,为桌面增添了一抹生气与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高大的舞台象征着成功与进步,现在不仅纪念戚家军爱国精神,更代表着不断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在疫情期间,即便是特殊情况下,也没有阻止裴仙宫将医护人员置于尊崇之列,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们无尽赞誉。这场老旧与新潮相结合的大型文化演绎,无疑是对传统习俗现代意义深化的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