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遗址保护走入可持续发展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活下去
去年9月,亚运主火炬“钱江潮涌”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熊熊燃起。点燃“钱江潮涌”的圣火就采集自杭州良渚古城宫殿区的大莫角山遗址。
亚运火种为何要在良渚采集?“这里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圣地,也是向世人展示古代中国和的独特历史文化窗口。”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表示。
亚运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杭州。借着亚运之火,良渚的文明之光也穿过岁月时空,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
不断有突破
2023年11月底,国家文物局传来一则好消息——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此番发现初步廓清了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建造莫角山、反山等大型工程,规划建设外围水利系统,再到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的四个发展阶段。
“自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良渚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从未止步。”谈起良渚古城遗址考古近5年取得的成绩,马东峰难掩自豪。去年底公布的这一新发现,反映了良渚先民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信仰体系不断成熟的演进过程,显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复原的建筑 顾杰 摄
从安阳的殷墟到西安的半坡再到甘肃的敦煌,解放日报“大国之道”报道组沿G310和G215寻根溯源,每到一处遗址,“保护性挖掘”的原则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当寻访轨迹来到G104附近,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中国考古界的重要原则也要被“改革”了吗?
“并不是。我们的工作依然遵照‘保护性挖掘’的原则开展。”马东峰谦虚地解释,“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之所以新突破多,一是‘运气好’,重要遗迹没有被破坏;二是保护得好;三是浙江考古工作者长期研究。”
钱从哪里来?
从20世纪二三十年始,中国的考古挖掘已走过近百年历史。100年里,中国的考古理念已经从最初通过文物循证,逐步发展成当下的科学化、精细化式考古,比如提取土壤中的物质,获取更多考古信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诞生于良渚:相关团队通过碳十四测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复杂化程度更高的良渚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震惊考古界。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依托于更好的保护。80多年前,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在杭州城区外的余杭地界挖下考古第一铲,良渚的保护也自此开始。
马东峰介绍,当年发现良渚遗址只进行了几次小规模发掘,出版了一部考古报告,之后受战争等各种因素影响,考古时断时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迎来又一次较大突破。在这次突破之前的1961年,良渚遗址即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来保护。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加大对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把第一个野外考古工作站设在了良渚,同时还设立了良渚文化保护管理所。“这为后来成立保护特区打下了基础。”马东峰说。
2001年,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并列为三大“特区”。管委会的成立,在21世纪初那样一个经济大开发、土地需求旺盛的年代,让良渚遗址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文保特区”。这座“文保特区”管辖范围为242平方公里,包括良渚遗址区和周边几十座村庄。2013年,“文保特区”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首创“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将良渚遗址区外城市开发所得的部分财政收入,用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作。
在解决了遗址保护“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之后,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陆续建成,为良渚遗址后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绿意盎然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顾杰 摄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按照“最小干预、最大阐释”原则打造,旨在为游客提供一处丰满立体的“走入式、沉浸式、体验式”美丽公园。记者来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只见这里绿意盎然、白鹭翩翩,从入口到出口不仅路网完善、标识和文字解说丰富,还设置有丰富的互动娱乐项目。即便在气温近40度的炎炎夏日,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寻5000年前文化的奥秘。
“在管委会的统一规划下,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为文旅融合,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也为国内其他区域的遗址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马东峰表示。
目前,浙江省和杭州市又启动高水平规划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旨在进一步促进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如今,在紧邻遗址公园的瓶窑镇,通过持续整治提升,镇上老街吸引了文创企业纷纷落户;良渚新城的数字文化产业也迅猛发展,入驻文化企业800多家。
有尊严地活
当遗址保护走入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科技手段不断“上新”便有了十足底气。
两个月前,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启用。
该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包括土遗址建造工艺实验室、土遗址修复实验室、模型模拟实验室等功能分区,以及标本室、会议室、专家研究室等配套空间。室内配有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红外热成像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提供先进的研究条件和研究环境。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介绍,良渚遗址地处江南,每年会经历漫长的梅雨季节,因此土遗址长时间处于土体含水量较高的环境中,是典型的潮湿环境土遗址,易发生土体软化、开裂、坍塌、风化和苔藓滋生等病害。
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 顾杰 摄
良渚遗址对中华文明的意义重大,该如何有效保护?
“良渚的考古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保护区范围内已发掘300多处遗址点,大多被回填保护,深埋在地下。”高海彦表示,为了解决有效保护的难题,两年前,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东南分中心,为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的落成打下基础。
随着专业实验室的启用,土遗址就像有了一家医院,遇见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检测和分析,从而“对症下药”进行有效保护。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依托东南分中心、联合实验室、监测保护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开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基础理论深化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有装备研制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工作,为土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作出更多贡献。
“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是希望文化遗产可以有尊严地活下去。”马东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