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道家名人中的全性保真者犹如杨朱这般高峰
历史上的道家名人中,杨朱被认为是全性保真的代表,他的思想与老子八十一化中的“训阳子”相似。根据《庄子·杂篇·寓言》和《庄子·内篇·应帝王》,杨朱在接受老子的教化后,其待人接物大不一样,“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这显示了他在受到老子的教化后已经完全没有了盛气凌人的架子。
然而,对于杨朱的了解却常常局限于“一毛不拔”、“杨朱泣岐”等成语典故,而被误认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事实上,《列子 杨朱篇》阐述了杨朱思想,其中提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是指社会和个人是平等的,不应该牺牲一个来满足另一个,也不能为了满足自己而牺牲社会。
孟孙阳曾经问过禽滑釐:“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你为之乎?”但禽滑釐并未得到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在这一场精彩的论战中,杨朱坚持个人和社会都 shouldn't受损,都 should 不做牺牲,这样才能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完美。
儒墨则对此进行了批评,他们断章取义,将“一毛不拔”的意思曲解为极端自私,而不是原来的意义——即个人的行为不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改变,同时别人的行为同样不会因你的需求而改变。这导致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把杨朱视作一个只关心自己的无情的人。但实际上,他追求的是一种平衡,使得个人与社会都能获得最大幸福,从而达到“全生”,使君臣皆安、物我兼利。
尽管如此,由于他的学说并不符合传统国家、家族本位思想,因此他的著作无法流传下来,只能通过散见于百家文献的记载来了解他的养生思想,最终被道教吸收继承,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一份独特的心理哲学观念,被视为道家的真正创始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