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秘术揭秘巫之名背后的古代医学智慧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医学的萌芽与发展绵密地编织着历史的篇章。据考古遗存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追溯到伏羲氏制针、神农尝百草、黄帝创医药,这些英雄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疗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从而形成了早期医学实践——巫术。
在殷商时期,“巫医”们运用各种法术,如厌胜祈禳禁咒,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驱除病蛊。这一时代,他们不仅懂得使用艾条治疗疾病,还能借助鱼类“行水”特性化散瘀血,用枣药性治疟疾,对腹内寄生虫和蛀齿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及简单治疗方法。
道教医学源于古代奴隶社会原始宗教形态——巫术,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巫”,往昔被误解为迷信活动,但实际上是“巫”与“术”的通称,他们是天神与人间沟通者的桥梁,不仅传达上天意志,还参与封建祭祀活动。
我国古籍中记载有关于巫与术、巫与医之关系,如《易经》中的“有神巫……命曰季咸”,显示出他们对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具有预测能力。我国古代“巫”,主要分官职和民间两大体系,其中官职负责国家事务如验测国运预卜战争,而民间则致力于百姓求福避灾治病疗疾等。
在殷商时代,鬼神崇拜盛行,每件事都需请示天神或玉皇大帝,并通过占筮龟卜或御祭来求取祝福,无论小病中病还是大病,都会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问诊。此外,由于当时医药水平较低,许多疾患难以治愈,因此最初的医药知识长期结合原始宗教形式——巫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同演进,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传统医学。在这一过程中,《古今医统》提到:“以巫而替医,故名 巫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