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
傣剧是云南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市县及保山市部分地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奘房佛经讲唱形式,后吸收滇剧等技艺逐步形成。
傣剧传统剧目主要源自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或佛经故事,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等,另一类是翻译移植的汉族剧目,如《庄子试妻》、《甘露寺》、《杨门女将》等。傣剧唱腔民族音乐风格浓郁,经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在男腔中逐步形成老生腔、小生腔和草王腔等不同行当的演唱特征。同时,它广泛吸收傣族民歌曲调为唱腔、器乐曲,运用傣族民间乐器葫芦丝、木叶、笛子和板胡、二胡等作为伴奏。在表演方面,借鉴和提炼戏曲程式和其他傣族舞蹈身段动作,如傣族“孔雀舞”、“鱼舞”等民间舞蹈的动作,用于傣剧的表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宏州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了《娥并与桑洛》、《海罕》、《竹楼情深》、《阿暖相勐》、《一沟水》、《一千八》、《岩波散》、《阿暖亥端》等大批剧目。1962年,傣剧《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2004年,大型神话傣剧《南西拉》在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中获综合节目一等奖及表演、音乐设计、服装设计一等奖,同时被列为全省文化精品项目。
每逢传统佳节、农闲、婚庆等场合都有傣剧演出,每年春节和农闲期间最为频繁。目前傣剧专业表演团体因经济效益不佳、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特别是农村业余表演团队因缺乏辅导培训和年轻演员队伍,面临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