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地理位置加卜着藏式古建筑群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东北面3公里玛柯河北岸第二台地上。有21户藏式古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这种藏式建筑在玛柯河流域较为常见,分布都较为零散,但在加卜着村却比较集中。这些民居距今有大约300多年的历史,由于长期的战争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使得班玛境内特别是玛柯河流域建起了大量的以居住和防御为主的藏族民居。建筑特色这些藏族民居建筑颇具特色,它们一般都建在高的台地上或山顶上,建筑材质则以石块为主,木料为辅,石砌高墙,易守难攻,以保平安。下层圈养牲畜,建筑整体高约10米,屋面多为平顶,墙体石、木交错,隙间夹杂黄土砌制而成。一层畜棚为四梁八柱。各楼层由独木梯衔接,独木梯由整根原木做成,一面砍平便于平稳,一面凿出梯槽,这种梯子一方面可以随意挪动,另一方面防止不速来客。二层主要由居室、堂屋、厨房、走廊组成,房与房之间用横木墙体隔开,外墙留有窗户和烟道,烟道口一般为三角形,高20厘米,宽10厘米,留于后墙。窗户建于侧墙,其形内大外小、长方形,窗口外沿高30厘米,宽20厘米,内沿高40厘米、宽30厘米,其用途有两方面:一是采光,二是防御。房屋外沿由柳条编制篱笆墙隔出走廊,廊宽1米,并在拐角处设有厕所。三层为经堂及库房,外墙设有瞭望口。墙体、门窗、天棚、独木梯均为本色,不刷油漆。传承价值建造时由藏族专门的石匠修建,由于该建筑群稀少罕见,所以,在研究古代藏族群体生活习性和藏式建筑工艺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走进藏族翻过雪山,踏过草原,穿过峡谷,渡过激流,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海拔超过35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有一方被原始森林覆盖的“秘境”。在这里,坐落着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藏族碉楼群落之一——班玛藏族碉楼群。

6月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藏族碉楼最为集中的班前村。刚进村,就见一座座碉楼面朝河谷,向阳而立,青苔满墙,木门斑驳。

班玛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郭海民告诉记者,班玛藏族碉楼,分为石碉、木碉、混合碉三种,其中石碉最有特色。外墙全用石片砌成,按照类似榫卯的结构,大小相扣、横竖交错,使墙体受力均匀,不易裂缝、倾斜。碉堡历史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君奇介绍,班玛藏族碉楼,藏语称为“夸日”,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灯塔乡的班前、科培、格日则等村,其中仅班前村内就有碉楼近百座,大多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攀上屋顶,眼前豁然开朗。河流缓缓地从山谷间流过,河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河对岸的大山脚下是一块块农田,山顶则被成片的原始森林覆盖,在阳光照耀下,森林中雾气升腾,甚至可以看到云雾的阴影在地面上缓缓移动。农田间、密林中,一座座碉楼依山而建,犹如传说中天上的穹庐。

据郭海民介绍,20世纪之前,班玛曾经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贸易通道——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从其县府所在地赛来塘到的商路,历史上曾被称为“赛西古道”。来往的商贾,在为班玛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将四川、甘肃、多地藏、汉、彝等民族的建筑风格带到这里,使班玛碉楼既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碉堡保存直波碉楼,位于四川省马尔康县松岗乡直波村,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高43米,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2001年7月,直波碉楼被认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波碉楼,藏语意为“峡谷口上的官寨”,分南北两座,依山势而建,

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左右。

直波碉楼高43米,楼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向上收分,用石砌筑。两座碉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八角碉楼距今已300多年,主要是战时用来通信和防御。

直波碉楼先后经历了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1976年的松潘大地震,还有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而屹立不倒,已经倾斜2.3米,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

直波碉楼形态完美,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融入了建造者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技艺,具有很高的历史、民族学及建筑技术与科学价值。被确定为县、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分布碉楼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上游流域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就如此记载“:冉駹夷者,……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碉楼”的音译。“邛笼”的营建者冉駹,是古羌人的一支,秦汉时期主要生活在岷江上游一带。到隋唐时期,碉楼建筑在四川西部和藏东地区广泛盛行。《隋书·附国传》载: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石巢而居,以避其患。其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其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盗贼。”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威、茂,古冉駹地,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楫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蓄圈于下,高至二三丈谓之鸡笼,十余丈谓之碉。”作用一个民族不论其最初的居住形式如何,其先民们从事构筑营造活动的目的总是为了抵御自然和外族的侵害,希望得到一个稳定的,能保护自己的居所,求得生存休憩的空间。居住在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上游的羌族、藏族的先民也不例外。由于长期以来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频繁出现的冤家械斗,除需要他们将大多数村寨建筑在半山或高山易守难攻处外,还需在住房的附近建坚固而高大的碉楼,用以防御敌患和储存粮草。这就为碉楼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标签:

猜你喜欢

中国道教最厉害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揭...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三个人站在了老朋友家的大门前,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地问出了那句熟悉而又令人心跳加速的话:“我们三个人一起要你行吗?”这句话...
道家历代代表人物 道教十大名人探...
道教十大名人:探索天地之道的伟大先贤 张岱年 张岱年的《道德经》注释深入浅出,揭示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他的研究不仅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
汉代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教人物形象研...
一、引言 道教,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与宗教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修炼内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道教人物形象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
道家祖师全文阅读 道教祖师爷老子...
老子这儿啥都不懂,但我知道他很神秘。听说是道教祖师爷,专门在天上的某个山上住着。他头戴斗笠,披着长袍,总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我对他充满好奇,也有些敬畏。...

强力推荐